- 风骨与物哀之间: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三十年(1990—2020)
- 林祁
- 2278字
- 2025-04-27 16:41:58
第三节 研究方法:跨文化叙事
第一,着重从“当代时代精神:跨文化语境”入手,阐明本课题“跨”社会学人类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探讨当代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是如何历经三阶段以形成背景、话语资源及演变形态,进而探讨当代文化社会研究中的性别、族裔与文化身份等重要问题,为理解当今文化与文学打开新的讨论空间。阐明选题缘由:选取当代日本新华侨华人这批“跨文化的娇儿”作为研究对象,立意新颖,不仅新在对象是前人尚未关注、未系统研究过的,而且新在对象本身就是中国新时期“跨”的产物。
第二,采用“编年体”的方法,结合社会史、思想史研究,解读日本新华侨华人作家的作品,阐发其文化政治意义及“文学性”的所在。“编年体”是有学理可依,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其优势就在于迫使学者重新回到第一手资料中,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发掘、整理,通过“田野调查”(本著补充作家访谈录)等第一手资料,构造一个“用事实说话”的文学史的逻辑和秩序。
本研究通过“整体细读”,对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进行历时性多方位的整合,从走进日本到走近日本、贴近日本,从“抗日”“哈日”到“知日”,在“风骨”与“物哀”之间,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具有独特的异质审美价值。由于三十年大致经历三个交错渐变的发展过程,故将其归纳为初始期、成长期、丰富期三大部分。
第三,以华侨叙事为方法,引入国际理论界新出现的“叙事认同”理论,这种从语言到叙事转向的方法之创新,使本研究一下跨到学科前沿,能够发现新问题而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剖析。它不仅是日本华文文学在海外的拓展,而且是中国文学自身在海外的深入或者叫“生长”。其研究不但在学科上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中日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将避免非历史化与庸俗社会学研究的流弊,采用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文化研究等理论资源,利用地域优势和课题组成员的专业研究优势,突出全球语境中的东亚视角,关注中日共同面对的现代性问题。它大致按照历史顺序展开,但不是单纯的文学史写作,而是史论结合,在历史的清理过程中体现近年中国文学史领域的反思与突破,既有学术规范上严谨拙朴的学风,又有理论探讨中以小见大、以一当十的智慧。它将在采纳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跨世纪、跨国界的丰富的文学现象和复杂的内涵进行整合(或曰弹性聚合),试图以纵的扫描与点的剖析(注重作家个案研究),论述这一跨世纪、跨国界的中国文学奇特景观。
[1] 王德威:《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台北:麦田出版社2008年版。
[2] 饶芃子、杨匡汉主编:《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江少川、朱文斌主编:《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杨春时:《早稻田—厦门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后记》,日本早稻田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5] 会议主题和会议的论文集题目都是“中日共同知的创造”。杨春时引用这个日语词汇“共同知”,表达有共同知识体系,知识互相认同等意思。
[6] 陈瑞琳:《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格局》,《华夏文化论坛》2015年第2期。
[7] 廖赤阳、王维:《“日本华文文学”:一座漂泊中的孤岛》,黄万华主编《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华文文学》,第十三届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8] 陈红妹:《关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的标准选择和资料搜集刍议》,《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9] 公仲主编:《世界华文文学概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 陈贤茂等:《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鹭江出版社1993年版。
[11] 陈贤茂等:《海外华文文学史》,鹭江出版社1999年版。
[12] 饶芃子、杨匡汉主编:《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 江少川、朱文斌主编:《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 曹惠民:《地缘诗学与华文文学研究》,《华文文学》2002年第1期。
[15] 知日派:指了解日本,将日本不仅作为一个认识的对象,也将其作为一种研究的对象。在中国,自从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出版以来,就表明了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华帝国以自我为中心的复杂心态,转而提出要向日本学习,在中国,不乏“轻日”“师日”“亲日”“仇日”,但就是缺少“知日”(见王芝琛《“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读书》2006年第3期)。据李兆忠考察,“黄遵宪编撰《日本国志》目的并不在日本,而在中国”(李兆忠:《雾里观花 知日百年》,《书屋》2006年第3期)。知日的目的就在于解决中国的问题。近代中国百年历史上有不少知日的知识分子,诸如:戴季陶、周作人,在当代有新知日派作家如李长声、姜建强、张石、刘梓等。而在对日本知识的了解上,国外也有知日派,如美国的鲁思·本尼迪克特。
[16] “大平班”为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铁民:《大平班的前世今生》,蔚蓝杂志社2012年版。
[17] 蒋丰(《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日本老华侨与新华侨:从“三把刀”到“三高”》,中国网,china.com.cn,2010-09-07。
[18] 参阅廖赤阳、王维《“日华文学”:一座漂泊中的孤岛》,黄万华主编《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华文文学》,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9] 王德威:《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台北:麦田出版社2008年版。
[20] 藤井省三:《日本文学越境中国的时候》,《读书》1998年第10期。
[21] 毛丹青:《にっぽん虫の眼纪行》,日本文春文库2001年版,第6页。
[22] 陈骏:《笑谈旅日本华文人的尴尬》,引自《东洋镜》,http://www.dongyangjing.com。
[23] 林祁、祁放:《彷徨日本》,引自《东洋镜》。
[24] 林祁:《从“无性”到“性无”——评日本新华侨华人母女作家及其小说》,《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0卷第4期。
[25] 李长声:《哈,日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