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大勇心解《三国演义》
- 马大勇
- 890字
- 2025-04-28 17:53:56
智慧·做人·读书
看来“诈”确实是有的,但我们姑且不管“老不读三国”这句俗话说得有没有道理,这里想跟大家首先申明的一点是——我讲《三国演义》,目的“不是教你诈”。大家可能知道,这是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先生的一本书的书名,被我借来用的。那么,不教你诈,还讲什么呢?
第一讲智慧。我在书中会贯穿一个核心观点:在每一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十字路口,真正决定其发展方向的不是武将的战阵斗杀、金戈铁马、长枪大戟、十荡十决,而是统帅的运筹帷幄、千里决胜,是大脑的交锋、智慧的较量。智慧是改变历史、创造历史的最强大的驱动力、最锋利的武器,甚至,它就是不二法门。在后面,我们讲东汉末年最高权力的几次转移过程,讲连环计、官渡之战,以及讲刘备军事集团的兴盛衰亡,大家都会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第二讲做人。尽管《三国演义》中处处充满诈道,我还是认为,“诈”只能有效于一时。尽管有效,而且有时候长期有效,但最终,它还是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正像西方一句名言说的那样:“你可以在一段时间里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是你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最终决定我们能走多远的,是做人的原则与品格。我们在后面讲吕布、诸葛亮、庞统、曹操,其实重点都在于讲做人的原则和品格。
第三讲读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作“心解”,我用的是“心灵”的“心”,而不是“新旧”的“新”。我用这个字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这是我个人阅读《三国演义》的一些来自主观内心的感悟与体会,跟大家分享。为什么会有这些感悟与体会呢?作为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教授,我其实是做诗词史研究的,并不专业研究小说,但因为主讲明清文学,在二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几乎每个学年,甚至每个学期都要讲到《三国演义》。有了这种教学工作的需要,再加上我个人的阅读兴趣,我完全有把握说:二十年来,我把这本小说读过不下三四十遍,一年读两遍是可以保证的。有句古语叫“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每次看,兴奋点都不一样,每次的思考也不一样,那就必然会有一点自己的看法,跟教科书讲的不一样,跟别的老师讲《三国演义》也不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精读才能出真知,某些重要的书反复读才能读出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