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批三国

书有无数种读法,有精读,有泛读,有正读,也有歪读。什么叫“歪读”呢?相声史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段子,用相声术语来讲,叫作“把杆儿的活儿”,也就是压箱底儿的段子,叫《批三国》,也叫《歪批三国》。我们能找到录音的主要有侯宝林的版本、苏文茂的版本,还有郭德纲的版本,里面的“包袱儿”不大一样,用相声术语来说,这叫“一遍拆洗一遍新”,但不管哪一个版本,基本思路、基本线索没变,那就是充满喜剧智慧的“歪读”。

相声开始,逗哏的跟捧哏的说:“听说你有学问,熟悉《三国演义》,我想问问,这本书为什么叫《三国演义》呢?”捧哏的说:“你这问题太简单了,北魏曹操、西蜀刘备、东吴孙权,三国鼎立,讲这三个国家的事儿,那当然叫《三国演义》了!”逗哏的说:“那不对,书中不止讲了三个国家的事儿啊!你看,小说一开篇,汉朝还没灭亡呢,汉朝算不算一国呀?这得算吧?那就四国了。小说到最后,降孙皓三分归一统,晋朝建立,晋朝算不算一国呀?也得算,那就五国了!再加上小说里有一些割据政权,比如说天南的孟获、江夏的黄祖,这些都加上,那可就多了。”

捧哏的说:“既然你说不是因为三个国家的事儿,才叫《三国》,那它为什么叫《三国演义》呢?”逗哏的说:“这事儿我有个体会,那是因为书里边儿带‘三’的事情太多了,结果一凑合,得了,就叫《三国演义》吧!”

你还别说,让他一查,“带三”的事儿确实多。一开篇,“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有三;最后一回,“降孙皓三分归一统”,这叫“两头见三”。中间也很多呀,“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有三;“陶恭祖三让徐州”,有三;“袁曹各起马步三军”,有三;“公子刘琦三求计”,有三;“三顾茅庐”,有三;“三气周瑜”,有三……一直往后数,数到“三擒孟获”。捧哏的赶紧拦住:“好嘛!差点滑过去!前面那些咱都不抬杠,这个可不对了,人家小说里明明写的是七擒孟获呀!”逗哏的说:“那对呀!你七擒孟获,必须先经过三擒呀!”接着再说“三出祁山”,捧哏的又给拦住了:“不对!是六出祁山!”“二三得六嘛!”再说“三伐中原”,“不对!是九伐中原!”“三三见九嘛!”

就这么着,连加法带乘法,找出来不少“三”。而且人家说得很清楚,这些“三”是“明扣儿”,你到回目里一找就能找得到,还有很多“暗扣儿”,得总结归纳才能发现,那里面还暗含着很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