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本书是笔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俗学语境视阈下缅甸缅族民间叙事文学研究”(批准号:14BWW078)的成果,同时也是笔者十余年来对缅甸民间叙事文学持续思考、积累的结果。笔者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始于2006年年底赴泰国那烈萱大学人类学系民俗学专业读博期间,笔者的导师巴拉扎·赛胜教授将笔者带进了这一研究领域。先生学贯东西,博古通今,曾担任泰国民俗学会会长,且为人幽默,语言艺术高超,每次做学术讲座,掌声与欢笑声总是不绝于耳。正是先生的循循善诱,使我这个半路出家的异国弟子得以踏进五光十色的民间文学园地。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笔者自知天资愚钝,不敢涉猎太广,十余年来,始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默默耕耘,像老农一样,唯恐错过天时,耽误收成。其间也有过诸多诱惑,出于对学术研究的热爱,最终又回到书斋。

近些年来,随着中缅交往的日益频繁,学界涌现出越来越多缅甸语言、文学、文化、历史和国情的论著,但缅甸民间文学的相关论著却不多见,主要是因为这一研究领域属于偏门、冷门。诚如笔者在本书中所言,对缅甸民间文学进行研究,使我们有可能通过观察缅甸人民群众在自然状态下的生产生活模式、表达方式、信仰形式、日常话语和生活琐事,从而发现他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这些以非正式、非书面形式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缅甸主流文化,因为它为大多数缅甸人民所拥有,代表着大多数缅甸人民的意志。这也正是十余年来笔者一直从事缅甸民间文学研究的原因所在。

受西方学界从文本到语境研究范式转变的影响,笔者于2008年4月期间,赴缅甸仰光省北部县钦贡乡的钦贡村、班背衮村及叶诶山村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此后又于2012年8月至9月间,到太公、蒲甘(良坞)、阿瓦、彬牙、实皆、东吁、勃固、瑞波、阿摩罗补罗、曼德勒、勃生和马圭十二个缅甸的古都及文化发源地开展了为期四十多天的田野调查。2014年,笔者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立项,后因缅甸政局变动及各种原因,直到2018年7月才得以赴缅甸曼德勒省叫栖县德达坞镇区密兑岱乡欣琼村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田野调查。本书涉及的缅甸缅族民间叙事文学作品均来自上述三次田野调查。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采录这些民间叙事文学作品时,不但记录了相关作品的内容,而且还记录了整个演述过程及相关语境,以期忠实地再现当地民众的民俗生活和心灵世界。在分析过程中,以民俗学语境理论为方法论,充分利用民间文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相关研究成果,对田野调查中采录到的民间叙事文学文本进行阐释、解读,以期揭示缅族民间叙事文学的文化意蕴、社会内容和历史根源,力图多维、立体地展示缅甸民间叙事文学的文学魅力和文化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为本书提供了难得的出版机会,陈肖静老师和王莎莎老师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工作,笔者的工作单位——云南大学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资助,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因笔者学养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一些错误及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寸雪涛

2022年5月于春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