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著述考录

费密才力雄放,著述宏富,清人张邦伸曾云:“蜀中著述之富,自杨升庵后,未有如密者。杨主综览旧闻,密则独摅己见,较杨更精。”[1]所言不虚。可惜这些著述大都亡佚,存者只有寥寥数种。费密之子锡璜曾著录费密著述目次[2],可惜这个目录现在也已无从查知。不过,尽管资料较少,我们仍可根据《家传》、《年谱》、嘉庆《四川通志》卷一八三至一八八《经籍志》(以下简称《嘉庆四川志》)、民国《新繁县志》卷三〇《艺文》(以下简称《新繁志》)及其他史传、方志文献记载,略见费密著述概貌。下文即按经史子集顺序,条录费密著述信息,以费经虞、费锡琮、费锡璜著述附后。

费密

经部:

《河洛古文》一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家传》《新繁志》作一卷,《嘉庆四川志》作二卷。书名“河洛”,当源于“河图洛书”,《新繁志》系该书于“易类”。据《年谱》,费密在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著《河洛古文》二卷毕”,时年四十九岁。不过,《年谱》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又记载“作《河洛古文》一卷毕”,费密时年已七十五岁,则该书具体创作时间及卷帙有相互矛盾的记载,实情如何,尚难确定。

《尚书说》一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该书,称一卷。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九月“作《尚书说》二卷毕”,时年五十八岁,二者著录卷帙不同。

《二南偶说》一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家传》《新繁志》作“一卷”,《嘉庆四川志》作“无卷数”。“二南”指《周南》《召南》,此书为《诗经》学著作。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正月“著《二南偶说》一卷”,时年六十二岁。

《周礼注论》一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著录该书。《家传》作“一卷”,《嘉庆四川志》作“无卷数”。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作《周礼注论》二卷毕”,时年五十九岁。三者著录卷帙不同。此外,戴望《费舍人别传》《清史稿》著录书名作《周官注论》[3],《丛书书目汇编·费此度所著书》著录为《周官著论》[4]。另据《年谱》,费密在康熙六年(1667)七月还曾与李长祥论《周礼》,康熙三十一年(1692)七月曾跋《周礼》,作《礼不下庶人论》。

《四礼补录》十卷 佚

《祀先仪礼》一卷 佚

《礼备录》十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四礼补录》十卷,戴望《费舍人别传》《清史列传》《清史稿》作“四礼补篇”。所谓“四礼”,应指冠、婚、丧、祭。据《年谱》,费密于康熙十二年(1673)六月“著《四礼补录》十卷毕”,时年四十九岁。《新繁志》“三礼总义”中除著录《四礼补录》十卷,还著录有《祀先仪礼》一卷、《礼备录》十卷。《年谱》记载,费密于康熙六年(1667)七月“定《祀先礼仪》”,题名与《新繁志》所录不同,此书或为《弘道书》中一部分,非独立成书。[5]《礼备录》则未见他书记载。《年谱》中记载费密论礼之事数条,如他曾在康熙十一年(1672)正月,与王筑夫论丧礼;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考四礼”,四月,“定婚礼”;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答蔡公燮问丧礼,寄《四礼纪要》”;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月,与张子昭、彭子觐论丧礼。另,王大经《独善堂文集》中有《复费此度问丧礼书》一文,可知费密还曾与王大经问丧礼。

《春秋虎谈》二卷 佚

《家传》《新繁志》著录。《家传》言:“外有《春秋虎谈》二卷,以授陈君于耕、于稼,锡璜至蜀始知之。”所谓“虎谈”,当取典于“白虎谈经”。据《年谱》,康熙二年(1663)二月,徐州管河同知陈大常迎费密至署,遣子于耕、于稼执贽受业。费密时年三十九岁。《春秋虎谈》当作于收陈于耕、陈于稼为徒前后。

《中庸大学古文》一卷 佚

《中庸大学驳论》一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著录此二书,皆称一卷。《中庸大学驳论》,《清史稿》、戴望《费舍人别传》、《新繁志》作《中庸大学驳议》。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七月“定《中庸本旨》,定《中庸录》凡例”,时年六十三岁,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月“定《大学中庸说》”,时年七十五岁。所谓“中庸本旨、中庸录凡例、大学中庸说”,或许就是《中庸大学古文》《中庸大学驳论》相关内容。

史部:

《史记补笺》十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据《家传》记载,费密精于古注疏,“次则尤熟《史记》,枕藉于中者八年”。并云:“甲辰(康熙三年,1664),往高邮州同知张公士羲署,与老儒夏公洪基论经史,为《史记补笺》。”另,《年谱》中于顺治十五年(1658)三月、康熙元年(1662)七月、康熙四年(1665)二月数次提及费密“读《史记》”。另据记载,费密康熙十六年(1677)二月“笺《史记》”,康熙二年(1663)二月“重笺《史记》”,康熙四年(1665)十月“笺《史记》毕,日夜读之,盖八年矣”。康熙五年(1666)十二月“著《史记补笺》四卷毕”。《年谱》将费密撰著《史记补笺》的时间线索,展现得颇为详细。

该书在民国初年尚存于世,可惜后来毁于战火,《新繁志》对此有记载:“案此书稿本藏于邑人杨氏家有年矣。民国六年(1917),成都唐鸿学百川欲以二百金购刻之,杨氏以价贱不肯售。既而刘存厚、戴戡之役成都巷战,此书竟毁于火,闻者莫不惜之。惟是费先生一生精力所萃之书,蕴薶三百年之久而终不能彰显于世,乃遭此阨,岂非命与!”钟炳灵《校刻弘道书序》也记载了此事:“又闻杨氏有先生《史记补笺》钞本,凡八厚册,唐君亲见其书,拟以重金购之,旋遭兵祸,遽毁于火,惜哉!”[6]

《历代纪年》四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据《年谱》,费密曾于康熙六年(1667)三月录《历代编年录》,时年四十三岁;康熙二十一年(1682)六月“作《历代纪年》四卷毕”,时年五十八岁。

《荒书》一卷 存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皆作四卷。今传本仅一卷,但内容相对完整,或乃归并所致。胡适《费氏的书目》书名作“费氏荒书”[7]

此书是一部记述明末张献忠乱蜀始末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崇祯三年(1630)庚午,终于康熙三年(1664)甲辰。在此期间,费密身丁离乱,参赞戎行,亲冒矢石,捍寇御侮,所记人事“亲历者多,或闻于同时亲友,间得之老兵余贼”,堪称实录。如费锡琮所言,“虽草野之遗闻,亦史册之掌故也”[8],正可借以了解彼时彼地之史实。

据费锡琮《荒书跋》记载,该书开始撰著时,正值庄廷鑨《明史》案爆发,未及完稿即中辍。康熙八年(1669),费密为《荒书》撰序。康熙十八年(1679)修《明史》,通行征书,费密裒辑旧稿,重为修订。康熙二十四年(1685)又修《明史》,费密以《荒书》削稿未成,只将其父费经虞行状呈送史馆,此年费密六十一岁,而据费锡琮说,费密正是在“年近六十”时,才“始成此书”,可见《荒书》最终成书应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之后。

《荒书》成编之后,费密颇为珍藏,不轻易示人,以至于该书“藏于茆栏风雨之下、败匮蔽笥之中”,“名虽传播,闻者甚众,见者绝少”[9],甚至名士徐乾学以费氏亲友请托,费密也只是别以“纪奢寅乱蜀事”与之。如此慎重其事,或许是出于避祸的考虑。及至雍正五年(1727),《荒书》“原本久贮敝笥,多朽蠹”,费密之孙费藻才又钞缮成帙。[10]此后至于清末,该书一直以抄本流传。

光绪三十四年(1908),大关唐鸿学之弟唐鸿昌从新繁严渭春处得到《荒书》抄本,唐鸿学因其“久无传刻”,乃“遽付梓人”,刻成后籀读,嫌有脱误,因此未马上印行。宣统三年(1911),唐鸿学以重金购得新繁杨氏藏《荒书》旧抄本,民国九年(1920)春,乃取新得抄本校已刊旧刻,撰成校记,纳入《费氏遗书三种》刊行。此后,唐氏《费氏遗书三种》版片流转至渭南严式诲手中,民国十六年(1927)刊印入《孝义家塾丛书》。近来又有谢伏琛点校《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何锐等标点《张献忠剿四川实录》(巴蜀书社2002年版)等数种整理本。

《奢乱纪略》一卷 佚

《家传》《新繁志》著录。“奢乱”指明末四川奢寅的叛乱。费密在《荒书》中曾提及:“自天启元年辛酉土司奢寅叛乱,寅乱不满半岁,王师克捷,毒未远也。当时惟重庆、成都两府州县受害,亦无屠剿,父老以为大痛。由后献逆观之,则寅害极小别有《奢寅纪乱》一卷。”费锡琮《荒书跋》亦曾言:“先君既不欲以《荒书》示人,而亦不拒人之请,别以‘纪奢寅乱蜀事’与之。”其中所言及的“《奢寅纪乱》一卷”“纪奢寅乱蜀事”,当即《奢乱纪略》。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十二月“著《奢乱纪略》一卷毕”,时年六十四岁。《新繁志》著录该书为“四卷”。

《老农岁事》一卷 佚

《年谱》《新繁志》著录。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定《老农岁事》一卷”,时年六十岁。康熙三十八年(1699)八月“定《老农岁岁事》”,时年七十五岁。“老农岁岁事”,疑衍一“岁”字。《新繁志》著录为“《老农记事》二卷”。

《蚕此遗录》二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蚕此,地名。郭允蹈《蜀鉴》卷七云:“蚕此,属新繁县。”[11]雍正《四川通志》卷四云:“蚕此镇,在成都县北威凤山下。”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四月“著《蚕此遗录》二卷毕”,时年七十四岁。该书书名,《锦里新编》、《清史列传》、嘉庆《江都县续志》作“蚕北遗录”,《清儒学案》作“蚕丛遗录”。

《中传正纪》一百二十卷 佚

《家传》《新繁志》著录。《家传》云:“自宋人谓周、程接孔、孟,二千年儒者尽黜无一闻道者。考实为先儒悲痛,乃上考古经与历代正史,旁采群书,作《中传正纪》百二十卷,序儒者授受源流,为传八百余篇,儒林二千有奇,自子夏至于考,盖七十二传也。”[12]从中可知费密撰著此书是为了探究儒学授受的源流,肯定汉唐诸儒的价值。此书的主体是儒学人物传记,多至八百余篇。费密门人蔡廷治于《弘道书题辞》中云:“吾师世其家学,直从古经旧注发明吾道定旨,谓三代而后,汉唐以下,贤主得良臣辅之,皆纲维伦纪,功在天下。序古今有道之君为《统典》,序古今文武忠义为《弼辅录》,序录七十子传人为《道脉谱》,而后汉唐诸儒不致荒弃。容城孙征君称为汉儒知己。三者备而后圣门之学始全,古经之旨始备,合为《中传正纪》,上宣王政,下厚风俗,深潜撰著,未常轻出示人。”所言《统典》《弼辅录》《道脉谱》是《弘道书》中新建构道统体系的核心内容,三者“合为《中传正纪》”,正可说明《中传正纪》中所列儒学人物传记是《弘道书》新道统体系的实际内容。《弘道书》似论点、提纲、主旨,《中传正纪》则似论据、正文和论证主旨的材料,二者关系紧密,互为表里。[13]

关于《中传正纪》成书,《年谱》于康熙七年(1668)九月记载“著《中传正纪》毕”,于康熙三十八(1699)年三月记载“定《中传正纪》一百二十卷毕”,颇相矛盾。据《家传》记载,费密于康熙七年(1668)戊申移居江都戈家庄,遂著《中传正纪》,“上自先圣,下迄近代,纪载儒林师传世序,自戊申始也”,明言康熙七年是开始撰著《中传正纪》的时间。另据《家传》,康熙十九年(1680)“吉安太守书来迎考,遂游吉安。太守命侍史为考钞《中传正纪》,自是始成初本”。综合以上,可知《中传正纪》开始编撰于康熙七年(1668),初本成型于康熙十九年(1680),定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

此外,《年谱》还记载有不少《中传正纪》成书过程中的编撰举动,如康熙十一年(1672)八月“定周濂溪、程明道、伊川、朱晦庵传,作《中传论》,定《中传宗系图》”,康熙十三年(1674)六月“定儒林诸传,考先圣年谱,考七十子列传”,康熙十六年(1677)二月“考诸儒传系”,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月“补定《中传录》”,康熙二十三年(1684)七月“定《中传世系》”,康熙二十八年(1689)四月“作《中传录自序》”,五月“序儒林诸传”,康熙三十年(1691)八月“定《中传录》凡例,定《归熙甫传》,入《中传正纪》”,康熙三十八年(1699)二月中旬“录《七十子列传》”,等等。

《年谱》中还有费密编撰人物传记的有关记载,这些人物除上段提及的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归有光外,尚有祖逖、文中子、邵雍、赵古则、任瀚、王艮、祝允明、钱德洪、刘道开、郝敬、张伯起、李仙根、黄鷟来、韩畕等,其中应有部分传文是为《中传正纪》而作。

《天涯知己录》一卷 佚

胡适《费氏的书目》著录。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七月“序《天涯知己录》”。此书内容不详,其作者是否为费密,尚有疑问。

《历代贡举合议》二卷 佚

《历代贡举考》九十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皆著录《历代贡举合议》二卷。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作《历代贡举合议》二卷毕”。《新繁志》除著录“《历代贡举合议》二卷”外,尚著录费密著有“《历代贡举考》九十卷”[14],不知何据。此外,费密孙、费锡琮子费冕著有《历代策士考》四卷,可谓善承家学。

《古史正》十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十月“著《古史正》十卷毕”,时年六十九岁。

《八政勾稽》无卷数 佚

《年谱》著录。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四月“定《八政勾稽》”,时年六十二岁。

子部:

《弘道书》十卷 存 三卷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家传》介绍《弘道书》内容颇详:

又作《弘道书》十卷,《弘道书》者,所以广圣人之道也,曰《统典论》,曰《辅弼录论》,明大统必归帝王,不得以儒生参之也;曰《道脉谱论》,明先圣以来七十子传人具有,不可灭没其功也;曰《古经旨论》,曰《原教》,明圣人之道,古经具在,无所谓不传之秘也;曰《圣门育材论》,明圣人取人甚宽,不可举一废百也;曰《祀先圣礼乐旧制议》,曰《先师旧制议》,曰《七十子封爵旧制议》,曰《七十子为后议》,曰《从祀旧制议》,明汉唐以来,学校不可废,先儒不可黜,七十子、汉唐过薄,而宋儒过厚也;曰《先儒传道述》,曰《圣门传道述》,明帝王师儒有旧章,不可杂,不可改易也;曰《吾道述》,明圣教不同于二氏也。并附载诸图,为十卷,是谓《弘道书》。

可见《弘道书》十卷由《统典论》《辅弼录论》《道脉谱论》《古经旨论》《原教》《圣门育材论》《祀先圣礼乐旧制议》《先师旧制议》《七十子封爵旧制议》《七十子为后议》《从祀旧制议》《先儒传道述》《圣门传道述》《吾道述》及附载诸图组成。[15]今传《弘道书》只三卷,但上述十卷本内容皆一一在列,可知今传三卷本与十卷本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卷目分合有异。

《弘道书》成书所历时间较长。据《年谱》记载,费密于康熙六年(1667)七月“定《祀先礼仪》”,康熙八年(1669)四月“考儒林世系”,康熙九年(1670)十月“作《道统论》”,康熙十一年(1672)正月“定《诸儒传道世系》”,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考道统世系”,康熙十六年(1677)六月“录《道脉谱》”,七月“作《道统支本论》”,康熙十七年(1678)二月“定《道脉谱》”,四月“著《弘道书》”,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作《原教》”,康熙二十六年(1687)九月“作《圣门道脉》序,作《七十子授受传略》”,十二月“撰《道脉序》”,到康熙三十一年(1692)六月才“定《弘道书》”。结合费密弟子蔡廷治为《弘道书》所作《题辞》作于康熙三十年(1691)春,可见《弘道书》基本成书时间在康熙三十一年左右,费密时年已六十八岁。《弘道书》定稿后,费密仍续有所作,如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作《统典序》,作《辅弼录序》”。及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费密门人张含章还曾为《弘道书》作序。

《弘道书》成书后,“以贫不能缮有宗本”[16],更遑论刊刻。民国年间,唐鸿学从新繁杨氏手中得到《弘道书》抄本,并断定其为“晚岁定本,百年外旧钞”。鉴于该书颇蠹坏,且脱讹较多。唐鸿学乃与友朋商榷改订,精心校勘,改正五百多字,并撰校记附后。民国九年(1920),《弘道书》与《荒书》《燕峰诗钞》合为《费氏遗书》,收入《怡兰堂丛书》刊刻出版。后渭南严氏得到《费氏遗书》版片,予以重刊,是为《孝义家塾丛书》本。以上二本出自蜀地,在费密后大半生居住的扬州,尚有民国十三年(1924)江苏泰县韩国钧木刻本。此本有五篇据洪揖侯藏抄本刊刻,其余则翻刻自《怡兰堂丛书》本。此外,据《年谱》卷前孙树馨作于民国十四年(1925)的识语记载,《弘道书》及费密手绘诸图,当时尚散见于江都北乡一带,可惜今已不知下落。

《圣门旧章》二十四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家传》云:“《圣门旧章》六种:曰《古今笃论》四卷,曰《朝野诤论》四卷,曰《中旨定录》四卷,曰《中旨辨录》四卷,曰《中旨申惑》四卷,共二十四卷。”所言仅五种二十卷,阙列一种四卷。《新繁志》同著录“六种二十四卷”,所列书目、卷帙为“《中旨统论》二卷、《中旨正录》二卷、《中旨定录》四卷、《中旨辨录》四卷、《中旨申惑》四卷、《古今笃论》四卷、《朝野诤论》四卷”,比之《家传》,增加“《中旨统论》二卷、《中旨正录》二卷”,卷数合二十四卷,但共七种书,比之所言“六种”多一种。

据《年谱》,费密于康熙十六年(1677)二月“定《中旨定录》二卷毕”,康熙十七年(1678)二月“著《中旨辨录》二卷毕”。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著《中旨正录》二卷毕”,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著《中旨统录》二卷毕”,康熙三十四年(1695)五月“著《朝野诤论》二卷毕”,康熙三十六年(1697)四月“著《中旨辨录》二卷毕”,七月“著《中旨申惑》二卷毕”。其中未涉及《古今笃论》。《中旨统录》,《新繁志》作“中旨统论”。上引《朝野诤论》《中旨定录》《中旨辨录》《中旨申惑》皆作二卷,与《家传》言四卷不同[17];《年谱》于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三十六年(1697)皆记载著《中旨辨录》毕,未知孰是。

费锡璜曾述及其父费密一生的学术追求“所明者圣门之旧章、古经之本文,所序者七十子之支绪、千五百年之儒林,所辨者七百年之过论”,费密门人蔡廷治《弘道书题辞》曾言:“《弘道书》,尊圣门旧章之论也。”《圣门旧章》是费密矢志阐发、极力宣扬的志业所在,《弘道书》与《圣门旧章》内涵相通,应无疑义。因此,戴望《费舍人别传》《清史稿》《清史列传》《清儒学案》费密小传都记载道:《圣门旧章》诸书“皆申明《弘道书》之旨”。

《太极图纪》八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此书,作八卷。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著《太极图纪》八卷毕”,时年七十三岁。《年谱》中涉及费密《太极图》相关撰著颇多,如康熙五年(1666)十一月“画《太极生五行图》《乾男坤女图》”;康熙十二年(1673)五月“作《易有太极论》,作《八卦生论》《八卦性论》,作《八卦化生万物论》”;康熙十三年(1674)九月“作《易有太极图说》”;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录《类纂太极河图》”;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作《易有太极说》”;康熙二十五年(1686)四月“注《太极图》”;康熙二十八年(1689)七月“作《太极生两仪说》”;康熙三十四年(1695)五月“作《太极图说》”,十一月“作《太极图纪序》”。《太极图纪》或许即由以上相关撰著构成。

《圣门学脉中旨录》一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此书,作一卷。《年谱》著录为二卷。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九月“作《圣门学脉中旨》二卷”,时年七十六岁。

《二氏论》一卷 佚

《家传》《新繁志》著录。“二氏”指佛、道。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五年(1666)八月“与紫芝论二氏”。康熙二十四年(1685)九月“与达司业、沈雷臣论二氏宗旨,著《二氏论》一卷”。康熙二十八年(1689)五月“定《二氏论》”,时年已六十五岁。

《瓮录》一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四月“著《瓮录》一卷毕”,时年七十六岁。该书内容不详,李朝正《费密著作散佚考核》将其归为“评论选本类”,不知何据。

《笭箵归来晚暇记》四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笭箵”指渔具,唐陆龟蒙有《笭箵》诗云:“朝空笭箵去,暮实笭箵归。归来倒却鱼,挂在幽窗扉。”由费密所拟书名,可以猜测,《笭箵归来晚暇记》或为杂录笔记类著述。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正月“著《笭箵归来晚暇记》四卷毕”,时年六十三岁。

《费氏家训》四卷 佚

《家传》《新繁志》著录。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九月“著《费氏家训》四卷毕”,时年七十二岁。

《长沙发挥》二卷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长沙”指张仲景,张仲景曾官长沙太守,人称“张长沙”。由书名“长沙发挥”可知此书是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阐释发挥之作。据《年谱》记载,费密于顺治十一年(1654)四月从刘苏寰学医,后究心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诸书,为《长沙发挥》必先以刘先生名,以示不忘所学。康熙二十八年(1689)五月“定《长沙金匮方》”,《长沙金匮方》或即《长沙发挥》。《丛书书目汇编·费此度所著书》著录该书,作“长沙发撝”。

《王氏疹论》一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丛书书目汇编·费此度所著书》著录该书,作“王氏痊论”。此书内容不详。明末有《王氏痘疹诀疑》传世[成书于明天启三年(1623),撰者不详],《王氏疹论》或即针对该书所作。

《伤寒口义》二卷 佚

胡适《费氏的书目》著录。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五月“著《伤寒口义》二卷毕”。

《金匮本草》六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据《年谱》,费密曾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月“与团伟长论《金匮》”,康熙三十年(1691)十一月“与胡羽鹏谈《金匮》”,康熙三十九年(1700)九月“装订《本草纲目》”。《丛书书目汇编·费此度所著书》也著录该书,作“一卷”。

集部

《文集》二十卷 佚

《诗钞》二十卷 佚

《燕峰文钞》一卷 佚

《燕峰诗钞》一卷 不分卷 存

附《燕峰集》《鹿峰集》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后二者著录作“《燕峰文钞》二十卷,《诗钞》二十卷”。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十二月“定自著《诗集》”(时年六十五岁),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一月“定自著《文集》二十卷”(时年七十三岁),二集久佚。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江苏巡抚进呈《燕峰文钞》一卷,入存目。道光年间,泰州人夏荃(1793—1842年)尚及见到该书[18],后下落不明。《年谱》并记费密于康熙十三年(1674)九月“答周屺公书,寄《燕峰文钞》一册”,此一册《燕峰文钞》,或即四库、夏荃所言一卷本。

费密文集虽已不存,其所撰文章的信息尚可通过相关文献窥知一二。如四库《燕峰文钞》提要提及费密著有《春秋论》《明堂配上帝论》《鲁用天子礼乐辨》并做了简要点评,《年谱》中多有费密为他人撰作序跋、祝文、寿文、塔铭、书信、墓志、诔文、游记、草书的相关信息,并记载其著有《荔支记》《五经论》《还蜀葬亲序》《史论》《世系略》《孝贞先生行状》《易有太极论》《八卦生论》《八卦性论》《八卦化生万物论》《服制说》《易有太极图说》《天地絪缊说》《河图洛书辨》《遗经旨论》《留侯论》《原教》《上古论》《性图说》《易有太极说》《仪礼制度考文说》《太极生两仪说》《礼不下庶人论》《治平论》《御边论》《太极图说》《四科申论》《吕尚书讳维祺论赞》《宗祀论》《大事次第记》《修身前后宗旨》等。

费密以诗名于时,其《诗钞》二十卷久佚,今幸有《燕峰诗钞》存世。《燕峰诗钞》今存主要有两种版本。其一为民国年间唐鸿学《怡兰堂丛书》辑刊《费氏遗书三种》本。该本一卷,书首有沈中择识语云:“壬戌孟夏游新繁,寻费氏明季先墓于丛莽中,凭吊欷歔。既旋成都,为百川世丈题此刻。”壬戌为民国十一年(1922),百川为唐鸿学之字,可知此本刊刻时间;书首并有“大关唐氏怡兰堂用旧钞本雕”牌记,知此本所据为旧抄本。此本收费密诗55首,后有附录,录孙奇逢《送费生南还》、王士禛《读费密诗》二诗。

另有一九六四年泰州古旧书店据乾隆二自山房抄本传抄本,此本卷首有泰州古旧书店一九六四年附记,卷前首列“荷衣诗钞”,录费经虞诗8首,后有黎士弘康熙三十二年(1693)所作《燕峰集序》。正文不分卷,以主题分为“游览”“题咏”“题画”“赠答”“宴集”“乐府”六类,录诗290首,所收诗作与怡兰堂本互为有无。书后附录“天下名家赠此度先生诗”、《家传》、费锡琮诗、费锡璜诗、赠言,并据怡兰堂本《燕峰诗钞》校补诗作24首。

王士禛编选《感旧集》卷七言费密有《燕峰集》,费密号燕峰,其别集被称为“燕峰集”,或是笼统称谓。此外尚有“鹿峰集”之说,首见于王士禛《池北偶谈》,李调元《蜀雅》、彭遵泗《蜀故》、陈田《明诗纪事》、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等相继言之,甚至有《燕峰集》《鹿峰集》并列著录者。“鹿峰”不见他书载录,其或为“燕峰”之误,或是费密部分诗文结集的命名。据《家传》,王士禛是在林古度处见费密一诗,惊叹之余才向费密请全诗,费密于是“考录百篇赠之”。结合“鹿峰集”之说昉自王士禛,或许费密呈赠王士禛的诗作“百篇”,即以“鹿峰集”命名,也未可知。

《题跋》六卷 佚

《家传》《新繁志》著录。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七月“定《题跋》六卷毕”,时年六十八岁。

《尺牍》六卷 佚

《家传》《新繁志》著录。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十二月“定《尺牍》六卷”,时年六十六岁。

《诗余》二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五月“定自著《诗余》二卷”,时年七十一岁。

《杂著》二卷 佚

《家传》《新繁志》著录。具体内容不详。

《集外杂存》八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据《年谱》,费密于康熙四十年(1701)二月“定《外集杂存》八卷毕”,时年七十七岁。“外集杂存”应为“集外杂存”之误。

《古文旨要》一卷 佚

《家传》《嘉庆四川志》著录,皆作一卷。据《年谱》,费密于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作《古文旨要》二卷毕”,于康熙十九年(1680)十一月“作《古文旨要序》”,于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定《古文旨要》毕”,可见撰著此书的历程。《年谱》所记卷数与《家传》所记有异。费锡璜门人汪文蓍在《贯道堂文集序》中曾提及该书:“蓍尝读中文先生《古文旨要》一书,文章之法大备,是夫子之家学有源也。”[19]

《雅伦》二十六卷 存

《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康熙《扬州府志》卷二六、康熙《江都县志》卷九、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九二、同治《新繁县志》卷十、光绪《增修甘泉县志》卷一五、温睿临《南疆逸史》卷四一等所载费经虞小传皆作“三十卷”,胡适《费氏的书目》作“一卷”。

据今传《雅伦》诸本序跋及《年谱》记载,《雅伦》成于费经虞、费密父子避乱流寓汉中时,费密自言:“《雅伦》一书,先子孝贞先生客沔县时乡塾中编次以训密者也。”据费经虞自序,费密曾经设馆于褒城张氏家,张氏富藏书,费密持胡文焕《诗法统宗》归,经虞阅后认为尚有“未惬”之处,主张“合而次之,更定义例,部分州聚,除削芜猥,收存精要,博稽旁证,使理事昭灿,开卷爽豁”,才能成为“风雅巨观”[20],费密秉承此义,趁养病期间,搜辑文献,开始编纂《雅伦》,最终由费经虞点定,历时八月才脱稿,成书时间在顺治十二年(1655)春。

书成之后,并未刊刻。后费氏举族南迁,居于江都,姻戚杨研涟藏书甚富,费经虞得以遍观。费密也时时假于亲友,父子对《雅伦》初稿再加补葺,“更七八载,比前颇备”[21]。《年谱》记载,费密于康熙二年(1663)二月“定《雅伦》孝贞先生手著,共□卷,先生补定续成”(时年三十九岁),此时距成书已有八年,正与序文中续为补葺“七八载”相合。康熙十年(1671)正月,费经虞卒,费密于此年抄录《雅伦》副本。[22]此后,据《年谱》记载,费密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定《雅伦》目录”。康熙二十九年(1690)二月“刻《雅伦》”,但未能成事。[23]康熙三十四年(1695)二月请许承家编修“作《雅伦序》”。康熙三十八年(1699)九月,费密故人子、江都后学于王枨允诺刻《雅伦》,不果。及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于王枨始出百金,刊成《雅伦》。雍正四年(1726),费密孙费轩与汪玉球聚会,言及《雅伦》版片脱落损坏,汪玉球遂命工补缀,并于雍正五年(1727)重刊《雅伦》。[24]今两种版本皆存。

《雅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诗学著作。全书分为源本、体调、格式、制作、合论、工力、时代、针砭、品衡、琐语、题引、盛事、音韵十三类[25],每类广辑前人旧说,并出以己意,其综括、汇集之功,良不可没。该书现存版本有二十六卷、二十四卷两种分卷模式,两相比较,二十六卷本中的卷九(格式七)、卷一〇(格式八)合并为二十四卷本中的卷九,二十六卷本中的卷一一(格式九)、卷一二(格式十)合并为二十四卷本中的卷一〇,二十六卷本中的卷一三(格式十一)、卷一四(格式十二)合并为二十四卷本中的卷一一,二十六卷本中的卷一六(合论)、卷一七(工力)合并为二十四卷本中的卷一三,二十六卷本中的卷二一(品衡中、品衡下)被分为二十四卷本中的卷一七、一八,二十六卷本中的卷二三(题引上、题引下)被分为二十四卷本中的卷二〇、二一。两者文本内容全同,只是卷次分合有异而已。

《雅伦》书名取自《尚书》“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句,《四库全书总目》、乾隆《江都县志》、乾隆《江南通志》、温睿临《南疆逸史》、《清史稿》、《清史列传》、《清儒学案》等,皆误“伦”为“论”。嘉庆《新繁县志》则误书名为《雅伦集》。

《剑阁芳华集》二十卷 存

《蜀诗》十五卷 存

《剑阁芳华集》二十卷,《家传》《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

此书由费经虞初编,费密增补成书,是一部辑收明代蜀中之诗的总集。孙澍《蜀诗序》曾云:“明季桂林太守新繁费经虞仲若辑蜀诗,权舆太祖,迄于思陵,厥子密此度续纂,历国朝顺治、康熙初元,题曰《剑阁芳华集》。”费经虞、费密父子热心于蜀中诗歌的搜集,仅据《年谱》记载,费密就曾于康熙四年(1665)四月“选蜀人诗”,康熙二十四年(1685)正月“录蜀中先辈诗”,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录蜀人诗”,并最终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八月“续补孝贞先生《剑阁芳华集》二十卷毕”,时年七十岁。

《剑阁芳华集》在后世的流传与题为“明费经虞辑,清费密、李调元续辑”的明蜀人诗总集《蜀诗》关系密切。《蜀诗》在《家传》《年谱》及有关费氏的方志史传中均未见著录,其是否为费氏父子所编颇启人疑窦。该书仅存道光十四年(1834)鹅溪孙氏《古棠书屋丛书》本,卷首有孙澍道光十三年(1833)八月序、孙錤同年小除夕序、汪玉玑康熙二十年(1681)序。[26]前引孙澍序只提及了《剑阁芳华集》,孙錤序则对《蜀诗》成书介绍更详:

今费君仲若掞渊云之才,丁板伤之日,逋秦寇,遁烽火,仳离沔汉,羁栖江左,乃浩然发奋,肇初洪武,攸卒崇祯,提椠怀铅,不遗耳目。盖自乱离以来,大惧岷峨玉垒间文献将坠,不得已远搜幽索,寓恭敬桑梓之深情。后暨厥子此度,又从而肯构焉,补苴焉,或得诸片纸,全豹未窥;或列鼎当前,一脔自足,去取不尽详审,而井络肤敏,剑阁芳华,显则因诗见事,微亦托事存诗。……曩未尝付梓,蜀中人士鲜闻知。道光十二年岁次壬辰,雒张玉泉孝廉以其尊人云谷所钞藏副本见贻。錤近治学,声律益疏,病弗能校,舍弟子皋时司铎渝南,因转寄勷补并错简是正。明年春,子皋告养,回鹅溪村舍,杜门却轨,晨昏余力,东西老屋,风雨一编,相与联床讨论,又历半载而书始成,肆俾梓人聿攻坚木。

序文中言及费氏父子所编蜀人诗总集也应是《剑阁芳华集》。据序文,道光十二年(1832),孙錤从张怀洵处得到其父张邦伸所藏《剑阁芳华集》抄本[27],转寄给孙澍校订勷补,次年完成,遂雕版刊印。可见所谓《蜀诗》,是孙澍根据费经虞、费密父子《剑阁芳华集》修订编印的,并非费氏原编有此书。

《蜀诗》封面牌记题:“《蜀诗》权舆有明洪武迄崇祯,计共得蜀人二百六十四家,选诗一千一百七十六首,旧编二十五卷,今合为十五卷。鹅溪孙氏藏板。”所称旧编,应指《剑阁芳华集》,则张邦伸藏抄本《剑阁芳华集》有二十五卷。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也记载《剑阁芳华集》作二十五卷,或即本此。可惜此二十五卷本已不可见。今天所见文献记载,大都言《剑阁芳华集》有二十卷,此种抄本流传甚鲜,今只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残本(存卷一至卷五、卷一一至卷一五),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全帙。[28]北京大学藏本在“秘籍琳琅——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中无法检索到,该馆古籍馆员称无法检索到可视同无此书,更已无法查阅,不知何故。四川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无边栏,每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全书共十册,第一册为“剑阁芳华集原目录”,与第二册前全书目录不同;第二册至第九册为卷一至卷二〇正文,其中卷一九为“方外”,卷二〇为“闺秀”,每卷首行题“剑阁芳华集卷第几”,次行题“成都费经虞撰,男密补”;第十册多补录当时蜀贤与费密父子交往之诗,书末为熊过《杨廷和墓表》校记。《蜀诗》则书前有《总目录》,每卷注明诗体及篇数,其中卷一收蜀献王、惠王、成王三人诗,卷二至卷一三收蜀贤诗,卷一四收释、道二氏诗,卷一五收闺秀诗。每卷卷首题署不同,卷一至卷一〇题“新繁费经虞仲若辑,岷阳孙澍子皋校订”,卷一一、一二题“新繁费密此度选辑,岷阳孙澍子皋校订”,卷一三题“绵州李调元雨村选,岷阳孙澍子皋校订”,卷一四、一五复题“新繁费经虞仲若辑,岷阳孙澍子皋校订”。其中,卷一三全卷收录费密诗,所谓“绵州李调元雨村选”,只是将李调元《蜀雅》卷三费密诗全部移录而成,李调元实未参与《蜀诗》编纂。

比较现存抄本《剑阁芳华集》与孙氏刊本《蜀诗》,从编选范围、文本内容等方面的大量相同,可以明显看出二书的承袭关系,但细加考察,二书在所收诗人、收诗数量、诗人小传、诗歌文本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如果孙澍当时所据《剑阁芳华集》与今传本出入不大的话,通过今传本《剑阁芳华集》与《蜀诗》的比较,可以看出孙澍对《剑阁芳华集》并非只做了简单的修订,而是做了大量的删改重编工作。即以收录诗人数量来说,《蜀诗》收录诗人264位,《剑阁芳华集》收录诗人远超此数,达到365位。以删改诗文与诗人小传为例,如《剑阁芳华集》卷一收蜀成王《拟古宫词》三十首,《蜀诗》只节选了五首。《剑阁芳华集》卷一蹇义小传有1200字,《蜀诗》仅有122字。《剑阁芳华集》中诗人小传在六百字以上的长传即有近三十篇,保存有不少珍贵传记资料,而《蜀诗》诗人小传皆仅百余字,其删削改编可见一斑。

孙氏兄弟是郫县鹅村人,兄孙錤(1787—1849年),名澈,字野史,号草桥,又号瘦石,自称岷阳大布衣、独学生,著有文三十卷、诗三十二卷、《郫书》十卷、《蜀破镜》十六卷、《方言》二卷等。弟孙澍,号雨皋,又号子皋。兄弟二人雅好文雅,究心乡邦文献,曾辑刊《古棠书屋丛书》以表彰蜀中著述,为后世所称。

《雅箸》二卷 佚

《年谱》提及,未见他书著录。据《年谱》,费密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四月“定《雅箸》二卷毕”,时年六十六岁。

《全唐诗选》十卷 佚

此书只见于胡适《费氏的书目》,或出自费氏族谱记载。费密曾用力于唐诗,据《年谱》载,其曾在康熙二年(1663)二月“选《全唐诗》”,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批《全唐诗》毕”。

《唐宫闺诗》二卷 存 误题费密编

《四库全书总目》于集部总集类收录此书,并云“国朝费密编”,《嘉庆四川志》《新繁志》亦归于费密名下,实误。此书乃费密之友刘云份编,费密只是为该书作过序,且序中明言:“吾友淮南刘子云份总唐一代妇人之诗为书。”刘云份,字平胜,一字青夕,江苏淮安人。生平不详,编刊唐诗选本甚多,今传《十三唐人诗》《八刘唐人诗》《中晚唐诗存》《唐宫闺诗》等皆是。《唐宫闺诗》共二卷,录唐女诗人115家400余首诗。据《年谱》记载,康熙四年(1665)五月,刘云份曾送给费密“《史记率隐注》二卷、《薛洪度诗》一卷”,康熙五年(1666)正月,曾送“陈白云诗板一百二片”,则刘云份或从事书业。又康熙十年(1671)四月,费密曾“吊刘平胜尊人”,则刘云份应卒于此年。

按,费密早年颠沛流离,中年定居江都野田庄后,“三十余年中,惟闭户著书为事”(《家传》),一生著述可谓宏富。对于他究竟撰写了多少种著作,说法众多,莫衷一是。费锡璜《家传》提及的有35种300余卷,张邦伸《锦里新编》卷五言有36种,《嘉庆四川志》著录31种,《新繁志》著录40种。近代学者李朝正列录44部476卷,刘智鹏考列50种300多卷。本书则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考辨源流,终得51种400余卷。[29]

附 费经虞

《毛诗广义》二十卷 佚

《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胡适《费氏的书目》作三十卷。张寿林《清代诗经著述考略》著录有《费此度所刻书》附刊本,并评曰:“此书以毛传为归,而家法不严。”[30]《费此度所刻书》仅见目录,未见传本,张氏所言不知何据。

《临池懿训》二卷 佚

《嘉庆四川志》著录。康熙《扬州府志》、乾隆《江都县志》、胡适《费氏的书目》等皆作三卷。

《四书广训》一卷 佚

胡适《费氏的书目》著录。

《四书懿训》一卷 佚

《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

《四书字义》一卷 佚

《新繁志》著录。康熙《扬州府志》卷二六、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七二、乾隆《江都县志》卷二六费经虞小传中亦提及。

《字学》十卷 佚

《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

《古韵拾遗》一卷 佚

《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

《蜀乱纪略》无卷数 佚

杨凤苞《南疆逸史跋五》云:“三藩之野记,余嫌逸史采掇未备,既一一摭其目羼入第一跋,中年来浏览群书,核诸见闻所及,又以知前跋之挂漏犹多也。今续为胪列以补之。”[31]其中著录费经虞《蜀乱纪略》。

《周易参同契合注》三卷 佚

《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前者未著录卷数,《新繁志》作三卷。此书书名或作“周易参同契”“注周易参同契”。

《荷衣集》无卷数 佚

《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卷数未详。据《年谱》,费密曾于康熙六年(1667)六月“录孝贞先生《荷衣集》”。汪玉球《重修雅伦跋》云:“费氏著书三十余种,其登诸梨枣者,如《荷衣集》《汉诗说》《掣鲸堂集》《贯道堂集》诸书,已不胫而遍宇内矣。”可见此书曾刊刻过。

《剑阁芳华集》二十卷 存 已著录

《蜀诗》十五卷 存 已著录

《雅伦》二十六卷 存 已著录

费锡琮

《白雀楼集》无卷数 佚

《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张玢《费直敏先生小传》、嘉庆《新繁县志》卷三〇(费密传)、胡适《费氏的书目》等皆记载费锡琮著有此书,书名或作《白雀楼稿》《白雀楼诗集》。李调元《蜀雅》卷四、夏荃《退庵笔记》卷五、嘉庆《新繁县志》卷三〇(费锡琮传)、《清儒学案》卷二〇七则著录作“白鹤楼稿”“白鹤楼诗”。该书应为费锡琮别集,久佚,书名作“白雀”还是“白鹤”,已无法确知。

《阶庭偕咏》三卷 与费锡璜合著 存

《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张玢《费直敏先生小传》、嘉庆《新繁县志》卷三〇、《清儒学案》卷二〇七、胡适《费氏的书目》等亦记载费锡琮著有此书,皆未注明卷数,书名或作“阶庭偕咏集”,嘉庆《新繁县志》误作“阶庭名偕咏”,胡适《费氏的书目》误作“家庭偕咏集”,《清儒学案》误为医书。

此书今存康熙年间刻三卷本,仅见藏于南京图书馆。无序跋、目录,每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全书三册,分诗体编排,册一二收录费锡琮古体46首、近体92首、绝句31首,共169首,册三收录费锡璜五古13首、七古11首、乐府16首、五律5首,共45首,合计214首。

费锡璜

《贯道堂文集》四卷 存

《新繁志》著录。费锡璜早年以诗名,而文稍掩于诗。其门人汪文蓍言其“近十数年来,日肆力于古文,所以口不绝吟诵者,不啻如向日之于诗歌也”,费锡璜自谓“吾之学为文,年已衰迟,是以日夜戛戛而不能已也”[32],可见其晚年始肆力为文。此集由费锡璜门人汪文蓍出资刊刻印行,闵奕佑《贯道堂文集序》序云:“吾友费子滋衡诗集梓后三年,而其门人汪羲尚复出金钱,为刻其文百余首,其义最高。”汪文蓍则谓:“夫子年已近六十,去夏大病始愈……蓍分在弟子之列,乃鸠工梓而传之。凡若干篇,三数月乃成。”费锡璜出生于康熙三年(1664),如以汪文蓍所言在费锡璜年近六十时刊刻此集,则版刻时间在雍正元年(1723)之前。又《贯道堂文集》卷二收《马母朱孺人墓志铭》,言孺人“己亥九月三十日葬……”,己亥为康熙五十八年(1719),则《贯道堂文集》刊刻时间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九月之后。

此集四卷,凡130篇。卷一主收书、序、论,卷二主收论、说、跋、赞、志、铭,卷三主收记、辨,卷四主收赋、序,另有“失编”3篇。费锡璜《答程艺农书》曾自谓有文“二百篇”,此集得其大半。

《掣鲸堂诗集》十三卷 存

《嘉庆四川志》《新繁志》著录。前者言“无卷数”,后者作“九卷”。

费锡璜雅好诗歌,曾自谓生平“无他嗜好,独喜吟诗,二十年集成五千篇,虽无一佳,未始非勤于诗之人”[33]。据《诗集自序》,他曾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刻诗三百篇”(今无传),康熙五十二年(1713)秋“自定前后所撰诗”“约四千五百余篇”。至晚年,乃编选心得之作千余首,刻梓印行,是为《掣鲸堂诗集》。[34]

《掣鲸堂诗集》今有十三卷、九卷、一卷等不同版本。十三卷本卷首题“成都费锡璜撰,同学郭恒参阅”,乃费锡璜自编本“全帙”。书前有全书目次:乐府三百三十六首,五言古诗二百二十四首,七言古诗七十首,五言律诗三百首,七言律诗八十四首,五言绝句五十五首,排律八首,七言绝句三百首,附旧刻二种共三百二十四首,通计一千七百零一首。今核全书,并无“旧刻二种共三百二十四首”。十三卷本《掣鲸堂诗集》今传世数种,一般皆题作康熙年间刊本,但有一种存素堂本,书前有汪玉玑序文,署作时为“辛酉”。汪玉玑为雍乾间人,其在序文中言及《掣鲸堂诗集》已经刊刻流布,费锡璜子费轩将归蜀,汪玉玑“爰请梓本,留贮广陵”,则此“辛酉”当为乾隆六年(1741)辛酉,此本应该是据康熙年间版片重加印制而成。

九卷本或题为“掣鲸堂诗选”,今有道光间鹅溪孙氏《古棠书屋丛书》本、光绪九年(1883)汗青簃刊本,前者收诗525首,后者收诗518首,二本内容基本相同,只部分诗作有差异:相比古棠书屋本,汗青簃刊本在卷一少一首《四思》,卷二多一首《悲落叶》,卷六多《韩蕲王墓》《赠周轩三》二首,而少《辛盘和何通侯》以下九首,卷八多一首《江寺》。[35]汗青簃刊本书前也有汪玉玑序文,其与存素堂十三卷本书前序文含义相同而文字用语差异较大,序末署作时为“康熙辛酉十月”,明显有误(前文已言此辛酉当为乾隆六年),疑好事者在原文“辛酉”前妄加“康熙”年号。此外,九卷本虽为选集,但收诗与十三卷本并不完全相同,整理费锡璜诗作时应充分参考。

一卷本有两种,一载沈宗畸编《别本晨风阁丛书》甲集第14册,清光绪宣统间沈氏晨风阁铅印本,书名题《掣鲸堂集》,由江都吴仲梦兰校刊,江都童闰补萝同校。该集收费锡璜诗27首。另一种题《掣鲸诗稿》,藏于上海图书馆,封面署“癸未旦夕录于雪楼居,世伯雷氏题签”,内有冯雄民国二十九年(1940)题识云:“此成都樊氏抄本,乃据康熙时扬州刻本誊写。”中缝下题“成都樊氏藏书”。此稿所收诗极少,皆见于十三卷本《掣鲸堂诗集》。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藏有《费滋衡诗》五卷《词》一卷,著录为清稿本。[36]因借阅封闭,此本尚未寓目,有待将来续作考录。

《汉诗说》十卷 与沈用济合撰 存

《汉诗总说》一卷 存

《四库全书总目》《嘉庆四川志》《新繁志》皆著录《汉诗说》十卷。

《汉诗说》由沈用济与费锡璜合编。沈用济,字方舟,浙江钱塘人,工吟咏,毛先舒叹为“后生领袖”,与费锡璜交好。《汉诗说》性质在总集与诗文评之间,《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列入集部总集类存目,是因为该书根据“冯惟讷《诗纪》、梅鼎祚《诗乘》所录汉诗,略为评释”,近于总集。《汉诗说》卷前有总论汉诗之语四十五则,题《汉诗总说》,清人杨复吉将其辑入《昭代丛书》,成为单行本。

沈用济曾自述成书经过云:“己丑夏,归自京师,访滋衡于邗江。见时流竞趋新异,六朝暨唐概置不讲,何论于汉,相与叹息。夫诗不深入汉魏乐府,破其阃奥,而徒寻摘宋元字句之间,是犹溯水而不穷其源,登山而不极其巅,宜乎去雅而就郑,见伪而不见真也。正今之失,非汉诗不可,因各抒所见,名《汉诗说》。”[37]费锡璜也说:“酷暑入方舟寓楼,网窗尘壁间共成此书。”则该书之撰著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

《汉诗说》今存康熙年间刻本,卷首题“汉诗说卷几”,次题“钱塘沈用济方舟、成都费锡璜滋衡同述,萧山毛奇龄大可、会稽姚陶次耕论正”,《汉诗总说》则有《昭代丛书》本。

《诗坛破的》无卷数 佚

费锡璜《汉诗说序》云:“余乃取冯惟讷、梅禹金、李因笃诸前辈旧本,稍加增益,论次而传之,要皆发吾心思,告学者从入之路,不务诠释,往往不同旧说,知我罪我,听之天下也。其所未备,别见所著《诗坛破的》中。”可知《诗坛破的》与《汉诗说》类似,也是一部诗歌评论类著作。此书仅见此序提及,别无著录,是否最终成书亦不可知。


[1] (清)张邦伸:《锦里新编》,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08页。

[2] (清)费锡璜《书先人文集后》云:“谨录其目次如右,以布告于世之志古学者。”(《贯道堂文集》卷一)

[3] 参见(清)戴望《谪麐堂遗集》文一,清宣统三年(1911)邓氏风雨楼丛书本。

[4] 参见沈乾一编《丛书书目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401页。

[5] 因《弘道书》卷中有《祀先圣礼乐旧制议》。

[6] 民国《新繁县志》附《新繁文征》卷五,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

[7] 《费氏的书目》,见胡适《费经虞与费密——清学的两个先驱者》,《胡适全集》第2卷,第57页。

[8] (清)费锡琮:《荒书跋》,大关唐氏怡兰堂《费氏遗书三种》本。

[9] (清)费锡琮:《荒书跋》,大关唐氏怡兰堂《费氏遗书三种》本。

[10] 参见(清)费藻《荒书跋》,大关唐氏怡兰堂《费氏遗书三种》本。

[11] (清)郭允蹈:《蜀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 此据《燕峰诗钞》所载《家传》。《贯道堂文集》本《家传》无“儒林二千有奇,自子夏至于考,盖七十二传也”。

[13] 《颜李师承记》即言:“《宏(弘)道书》十卷,皆与《中传(正纪)》相表里。”参见徐世昌《颜李师承记》,载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276页。

[14] 胡适《费氏的书目》作“《历代贡举》九十卷”。

[15] 《年谱》中记载费密所画图甚多,如《太极生五行图》《乾男坤女图》《五行生成图》《絜矩图》《性教二图》《道统授受图》《中传宗系图》《中行狂狷图》《元气图》《上下经卦图》《河图洛书象》《弘道中旨图》等。

[16] (清)张含章:《弘道书序》,《弘道书》卷首,大关唐氏怡兰堂《费氏遗书三种》本。

[17] 《中旨定录》,胡适《费氏的书目》作一卷。

[18] (清)夏荃《退庵笔记》卷五“费燕峰”条云:“[费密]生平著述极富,余所见《燕峰文钞》一卷而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7辑第965册影印《海陵丛刻》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154页)

[19] (清)费锡璜:《贯道堂文集》卷首,清康熙年间刻本。

[20] (清)费经虞:《雅伦自序》,《雅伦》卷首,清雍正五年(1727)汪玉球重修本。

[21] 费经虞又叙,载《雅伦》书后,清康熙年间刻本。

[22] 费密跋《雅伦》云:“辛亥钞副本。”辛亥应指康熙十年(1671)。

[23] 《年谱》只言此时刻《雅伦》,未明言是否刻成。据于王枨《雅伦序》,康熙四十八年(1709)春,费密子锡琮、锡璜过访留耕草堂,于王枨问及《雅伦》,二人“言尚未就梓”。《年谱》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恭武许为先生刻《雅伦》”后注云:“孝贞先生著《雅伦》□卷,付梓未竣,后于康熙四十□年,恭武出百金刊成。”可知无论是康熙二十九年的“刻”还是三十八年的“许刻”,《雅伦》皆未刊成。

[24] 参见(清)竹庐《重修〈雅伦〉跋》。竹庐,初不知何人。跋后有二印,一为白文“汪玉球印”,一为朱文“竹庐”,可知竹庐即汪玉球。

[25] 费经虞自序言《雅伦》分为十四类,其中第十四类“诗余”,不见于今本。

[26] 国家图书馆、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本,三序有错版。另,察汪玉玑序内容,是为费锡璜诗集所作序文,该序同见于《掣鲸堂诗选》卷首,弁于《蜀诗》卷首,应属误刊。此外,汪序署时有误,详见后文费锡璜《掣鲸堂诗集》考证。

[27] 张怀洵,字玉泉,邦伸长子。寄籍德阳,嘉庆六年(1801)举人。张邦伸(1737—1803字),字石臣,号云谷,汉州(今属四川广汉)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人,曾任河南辉县、襄城知县。著有《全蜀诗汇》《云栈纪程》《云谷文钞》《锦里新编》等。

[28] 参见《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中国古籍总目》。

[29] 未含《唐宫闺诗》。

[30] 《燕京大学图报》第50期,1933年5月15日,第2版。

[31] (清)杨凤苞:《秋室集》卷二,清光绪十一年(1885)陆心源刻本。

[32] (清)汪文蓍:《贯道堂文集序》,《贯道堂文集》卷首,清康熙年间刻本。

[33] (清)费锡璜:《自咏十二章》之《诗人》,《掣鲸堂诗集》卷一二,清康熙年间存素堂刻本。费锡璜在《答程艺农书》中亦曾言“有诗五千首”。

[34] (清)汪玉玑《掣鲸堂诗集序》云:“晚年自定心得如千首,同人请梓以公好,此《掣鲸堂诗》所由不胫而走海内也。”(清)费锡璜:《掣鲸堂诗集》卷首,清康熙年间存素堂刻本。

[35] 参见林新萍《清初诗人费锡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36] 参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8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古籍善本书目》,内部出版,1993年版,第263—264页。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05页。

[37] 沈用济:《汉诗说序》,《汉诗说》书前,清康熙年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