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平事迹
费密“少遭离乱,经历兵戈。中年迁播,足迹半天下。晚岁穷困,冥躬著述,笃守古经,倡明实学,以教及门诸子”[1],一生跌宕起伏,历经坎坷,现将其生平事迹撮述如下。
费密,生于明天启五年(1625),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繁(今属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费密出生时,母王氏梦得巨桃,故为其取小字曰“琪桃”。费密自幼聪慧,六岁从师,被视为大器之才。十岁时,父亲费经虞为其讲《通鉴》,说及“盘古氏,相传首出御世之君”,密问“盘古氏以前”,父言“洪荒未辟”,又问“洪荒以前”,令经虞颇惊奇。费密事亲至孝,九岁丧母,哀毁如成人。十四岁时父病,密奉侍汤药,日夕不懈,医言尝粪甘苦,可知生死,密尝而苦,父病果起。
明末张献忠乱蜀,费密二十岁时上书巡按御史刘之勃,提出练兵、守险、蜀王出军饷、停征十六十七两年钱粮四条建议,可惜未及施行,成都已陷落。顺治二年(1645),费密至彭县,与杨云鹏女完婚,年二十一。时战乱频仍,贼势汹汹,费密带领家人多次隐匿山林,躲避战火。顺治三年(1646),至什邡高定关八角庙,组织地方武装,设寨拒贼。都督松潘镇朱化龙给札,署衔团练,号“飞来营”。贼乘间劫营,费密设计退之,一方赖以安。
费经虞崇祯十七年(1644)任云南昆明县令,知家中遭大乱,屡次乞休归蜀而不得。费密闻之痛哭,于是只身一人从兵戈蛮峒中入滇省亲迎父,当时称为孝子。顺治四年(1647),由滇还蜀,至黎州(今四川汉源)省母,复归建昌(今四川西昌)迎父,过相岭时,遭凹者(地名,在大梁山外)蛮瞥牛劫掳,后被费经虞赎归。顺治五年(1648),明总兵杨展镇守嘉定(今四川乐山),聘费密为幕僚,密进献两策,一为屯田,言:“贼乱数年,民无食,今不屯田,无以救全蜀之民,且我兵亦不能自立。”[(清)费锡璜《费中文先生家传》]杨展采纳,命人屯田于雅州龙门(今四川雅安)。费密则与杨展之子璟新屯田于荥经瓦屋山之杨村。二为捞金。张献忠曾弃金于青神江口,费密命人沉水取金,得赀甚富,给民间买牛种,剩余的则散给诸镇,因为有这笔财富,西南民生得以少苏。后来,费密至叙府(今四川宜宾),督师阁部吕大器任命其为中书舍人,密推辞未就。都御史内江范文苂见到费密所作文辞,惊曰:“始以为吾此度有经济才,不知吾此度辞客也。”[(清)费锡璜《费中文先生家传》]当时,费密与成都邱履程、雅州傅光昭以诗词雄西南,称三子。
顺治六年(1649)七月,杨展为降将武大定、袁韬等所害。费密闻变,急至嘉定,与璟新整师复仇,亲自擐甲上阵杀敌,左手为刃所伤。当时军营驻扎在峨眉,杨璟新的一位裨将与花溪民殴争,诈称花溪居民投石击营,势欲谋反,企图激怒璟新,璟新大怒,欲起兵讨之。费密力争道:“花溪,吾民也,方与贼战而杀吾民,彼将变而从贼,是益贼也。”[(清)费锡璜《费中文先生家传》]杨璟新才收回成命,密一言而活数百家。顺治七年(1650)七月,费密回成都省墓,为武大定贼兵所劫,因曾在杨氏父子军中筹划而几乎被害,后乘机逃走才幸免于难。屡经艰险,费密颇心灰意冷,认为:“既不能报国,又不能庇亲及身,不如舍而他去。”[2]
顺治九年(1652),费密奉父母还新繁,旧宅已变为灰烬榛莽,无法居住。于是举家北行,经绵阳、梓潼、南充,至汉中沔县,权以为栖身之所。费密则于顺治十年(1653)四月南行,至扬州、福建上杭等地访伯外父杨云鹤。七月,复由湖广归沔。从顺治十年至十四年,费密客居陕西沔县共五年,在此期间,他曾跟随刘苏寰学医,与朋侣结诗社,与高僧论禅,以执教授徒为生,以读书著述为乐,度过了一段颇为闲适的时光。顺治十四年(1657)四月,费密长女生。伯外父杨公遣人来邀费氏全家至扬州定居,费密携老挈幼,出沔县,赴东南。
顺治十五年(1658)二月,费密一家至扬州,住伯外父杨公宅中。次月,费密写信给东南文坛领袖钱谦益,后来二人论诗于芙蓉庄,钱氏赞叹费密《北征诗》为必传之作。在扬州人文荟萃之地,费密与当时海内名流如王士禛、李长祥、曹溶、吕潜、孙枝蔚、魏禧、吴嘉纪、陈维崧、屈大均、唐大陶、冒襄、万斯同、阎若璩、朱彝尊、孔尚任等为经史文字之交,世人盛推服其经术文辞。尤其费密与王士禛,因诗结缘,互成知己,一时传为艺林佳话。居淮扬后,费密一方面读书著述,一方面则应聘执教,游幕为生,常年奔波于大江南北,足迹远及广东、江西、湖北、浙江、福建、北京、河北、山西、山东等十余省市。数年间,费密子女相继降世,顺治十八年(1661)五月,长子费锡琮生。康熙三年(1664)十月,次子锡璜生。康熙六年(1667)十一月,次女生。在此期间,因时事变化,费密数次迁家,居地有扬州、桥墅樊汊宜陵间、苏州、泰州、戈家庄等。
康熙十年(1671)正月,费经虞逝,费密居丧,悉遵古礼,冠衰皆仿古自制,与市间样式不同。一年后,仍麻衰如故,人以真秉礼君子目之。康熙十二年(1673)正月,费密遵父遗命,至河南辉县苏门山拜孙奇逢为师,相与考论朱、陆异同及历代礼制之变。逾月辞归,孙奇逢题“吾道其南”四字相赠。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等三藩作乱,江左震惊,纷纷迁避。费密至交于大仪有宅在野田(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野田村),邀密村居。自此之后,费密定居野田三十载,未再移家。
康熙十五年(1676),孙奇逢卒,费密闻之涕泣,于泰州圆通庵设主受客吊,二十一日焚主出庵后,仍哀思不已。次年,客山东提督柯永蓁幕,相得甚欢。康熙十八年(1679)开博学鸿词科,柯永蓁屡欲举荐费密,密力辞乃止。后清廷修《明史》,费密泥涂入都,奉费经虞《行状》入史馆,下拜涕泣,馆内诸公皆为感动。费密村居后,虽仍时有游幕,却以闭户著书、授徒课子为主。康熙二十八年(1689),费密妻杨孺人卒,密亦大病。病愈后,乃自定平生所著诸书。康熙四十年(1701)六月,费密病下痢,遂不能起。九月初七日未时,卒于正寝,年七十七,门人私谥中文先生。
费密一生行谊,其门人蔡廷治曾在《中文先生私谥议》中有“盖棺论定”式的论述,今附录于下:
先生少丁祸乱,首聚义徒,保障乡邑。参赞大帅,克定高勋。微言解纷,遂全百室。寻亲绝域,陷身蛮峒,九死一生。及避乱汉中,辞辟雄藩,千金不顾,终成父志,蜚遁江乡。中年负笈百泉,缵承坠绪,著书累尺,定议千秋,羽翼圣经,光复旧注,倡明实学,蔚为儒宗。
[1] 民国《新繁县志》卷八,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
[2]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8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