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纵横:乡土、文脉与世界
前言
乡土是中国文学文化最厚重的底色,80年代高晓声等一批作家赓续鲁迅传统,以《陈奂生上城》等系列作品,揭开了中国农民无法摆脱的国民悲剧性及思维窠臼。作家韩东亲历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文化与文学场域,其父方之20世纪50年代因“探求者”文学事件而下放苏北农村多年,与高晓声等有着深度交往,因此,韩东访谈中的真诚见解有着特定的时代认知与发现,言说了个人视角的社会历史文化。而徐则臣、王春林、李浩对中西文化文脉以及影视网络等,有着属于当下前沿作家、批评家的深入认知,他们面向众多听众的对话交流,既有交锋(见出对话的现场感和生动性)更有源于艺术审美根源的同心相契(审美观念的相近),这些话语与他们的批评文字和文学作品形成极富意味的映照。徐则臣、何平及笔者本人,均出身乡村,而后进城走上不同的文学道路,社会时代变革的经历感悟尤甚,在乡村、城市与文学关联的坦诚交流中,见出对四十多年社会巨变与文学书写的不同考量。在徐则臣、徐晓亮、徐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作家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的文学心结,这一心结凝集为社会发展所共通的文学文化能量,他们对城市文化、当下阅读有着恰切的表述,看得出当下时代的阅读困境与新文化生成的诸多可能。早年徐则臣的两个访谈,则见出起步之初,文学在一个作家身上附着的丰富性、深入性,无论是谈世界文学资源的多重性,还是运河、花街写作的出发地,都看到了一个作家难得而可贵的真诚。
这些对话访谈,从2007年开始,直至当下,沉淀了15年的时间,却丝毫不减对话与文字的魅力。当年影音不存,文字却以灵动鲜活的记载,闪耀出不同作家对文学发展与社会文化及世界关系的独立认知,特别是他们对阅读现场、地方文化、中国文脉与世界文学关系等,都有极富意味的阐释,显示出生动的现场感。这些不同角度的灵动对话,不仅与作家文学文本形成互动映照,更深入呼应着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与作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