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国文学的源头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对后世的古代文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的真实性、可靠性,按梁启超的说法是字字“真金美玉”,唐诗宋词元曲宋元杂剧明清小说,都或多或少地与《诗经》有着渊源和联系。
在《诗经》之前,关于文学的起源,学者们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生产,是“举重劝力之歌”,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里曾称之为“杭育杭育”派的劳动呼声,被视为原始诗歌的萌芽。人们在原始诗歌中描写、赞美劳动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2] ——就是一首反映原始人用弓箭追捕禽兽的猎歌,虽然短小、简朴,却反映了狩猎的全过程,具有很强的概括力。除此之外,带有原始宗教性质的祭歌和咒歌,有的内容与生产劳动有一定的关系,也是原始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大自然充满着敬畏之情,为了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们用如痴如醉的原始歌舞来取悦于神灵,因而出现了宗教祭祀歌与娱神歌舞。相传,神农氏在岁末祭祀百神时就念过“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3] 的咒语。《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4]《葛天氏之乐》这个娱神歌舞,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这是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时,表达对农耕、畜牧等农业活动的重视与祈愿心理,反映的仅仅是葛天氏部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
在原始时代,也存在着具有独立抒情韵味的诗歌,表达人们的世俗情感。传说大禹治水,一去数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妻子思念他,派她的侍女在涂山之阳日夜眺望,自己朝思暮想,情思凝结,发而为歌,歌曰:“候人兮猗!”[5] 人们一般把《候人歌》视作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诗歌。从此以后,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源远流长,日益丰富多彩,到唐朝时汇成浩瀚大海。然而,我国上古遗存的诗歌极少,梁人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虽虞夏以前,遗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无或异。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6] 也就是说,有生民以来就有歌咏。虽然“虞夏以前,遗文不睹”,但留存下来的上古诗歌,散见于《尚书》《礼记》《左传》《国语》《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及先秦诸子的散文和《易经》的卜辞中。这些原始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为《诗经》创作奠定了基础。如原始诗歌中的劳动歌、祭祀歌、爱情歌、战争歌都是《诗经》创作的主题。原始诗歌所具有的艺术特征——直观性、简朴性、概括性,都为《诗经》所继承,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加以创造和完善,因而世界上最早的诗歌都是从口头传唱走向文字结集的。在中国,最先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诗集,就是《诗经》。《诗经》的结集,就是对上古以来诗歌创作的一次最全面、最理性化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