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华文化的元典
什么是“元典”,当代学者认为,元典是指那些先秦时期写作并流传至今的、具有原创性意蕴、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作用的重要书籍。[1] 元典更强调人类精神文化的源头意义,超越时空的典范意义,民族精神的建构意义。从发生学的角度说,即为一种本原意义上的哲学文本或者诗性哲学,是其他阐释文本的元语言和元符码。《左传·昭公十二年》:“上美为元。”《易·乾·文言》:“元者,善之长也。”《毛传》:“元,大也。”《说文·一部》:“元,始也。”是以,元,不仅有万事万物肇始之义,而且包含着对人类终极性存在状态的关怀与价值取向,表达了对人文精神和理想人性的追求。先秦时期那些凝聚着中国人灵魂、堪称中华文化标志的典籍,后世把它们称为“中华元典”,“元”代表万物所系的根本和本原,“元典”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等意蕴,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原始性,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长期发挥着精神支柱的作用。
《诗经》正是在一个民族的原创性精神首次得以系统整理时期所形成的典籍,珍藏着中华民族跨入文明门槛前后所积淀的精神财富,其间既保有氏族制时代原始民主及原始思维的遗存,又陈列着初级文明时代的社会风俗、历史事件、典章制度与观念形态,在以后的社会演变中,它们又得到多角度的诠释,其意义被发掘和阐扬,最终被定格为社会所遵奉的典籍。因此,对《诗经》元典符号编码的破译、对元典精神的把握,是了解中华民族、认识中华文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关键和纲领。
《诗经》是中华精神的元典文化,具有元典诗学精神,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未被异化的原型文化,它对于民族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对于挽救价值迷失和重建价值秩序,克服后殖民主义文化侵袭所造成的民族失语危机,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极强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