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类从乐声:《诗经》的分类

关于《诗经》的分类问题,历史上有许多说法,比如“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

“六诗”之说源自《周礼·春官·大师》中的一段话:“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周礼》将《诗经》分为“六诗”,然而,它关于其分类标准,依此顺序排列的理由,“六诗”之间的逻辑关系,皆未言明,引发后世学者种种推断,先后出现了六诗皆体说、三体三用说、六诗皆用说、教诗方法说、六种作用说、用诗方法说等。但这些说法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诗经》的分类问题。

“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之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毛诗序》的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作“六义”而已。

“四始”说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毛诗序》在解释风、小雅、大雅、颂后,也提到“四始”。

“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北宋苏辙《诗集传》首倡“二南独立”说,南宋王质和程大昌也赞同其说。但后世对“二南”有很多的解释,独立之说难以成立。

关于《诗经》分类,今人多从孔颖达之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21] 即“风”“雅”“颂”是诗的内容,而“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方法。这符合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诗经》编排体例。但风、雅、颂是按照什么标准划分的,古今也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四种:

一是以诗教功用来划分。以《毛诗序》为代表:“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以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大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也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持这种观点的人继续说明:《国风》是王政推行教化和反映地方民情以讽谏王政缺失的乐歌;《雅》诗是写天下大事,反映政治废兴的乐歌;《颂》是歌颂祖先神灵的祭祀乐歌。

二是以作者和内容来划分。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万世法程而不易者也。”

三是以音乐来划分。如宋代郑樵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通志·昆虫草木略》)清人惠周惕在《诗说》中说:“风、雅、颂以音别也。”现代学者多从此说。

四是以诗歌的用途来划分。如张震泽说:“《诗》在典礼上有此三用(指宗庙祭祀、朝会燕飨、日常生活之礼)。三用的意义不同,方式也不同,所以形成了颂、雅、风三体。”[22]

今人多认为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其实“音乐”与“用途”两说并不矛盾。风、雅、颂是音乐术语,当是音乐分类。不过,不同的音乐风格乃是由于不同的用途所形成的。故用途的分类是根本的,音乐的分类则是表面的、直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