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文献综述

笔者通过图书馆书籍、中国知网、博硕论文全文库、EBSCO数据库、Springer Link数据库、Wiley-Blackwell数据库等国内外学术资源,对本书所涉及的资料进行了全面查阅,在梳理、分析查阅到的文献基础上,将目前有关美国中小学经济素养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如下。

(一)国内研究现状与不足

国内学者对美国中小学经济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经济素养教育为核心的下位概念中,如金钱观教育、财商教育、理财教育、经济学教育、消费教育等。直接针对经济素养教育的研究成果十分少见。CNKI数据库文献检索结果显示,金钱观教育6篇,财商教育64篇,经济学教育320篇,理财教育2000篇,消费教育1803篇,经济素养教育1篇。理财教育和消费教育是最常被用到的两个与经济素养教育相关的概念,但其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难以囊括经济素养教育的内容,而以经济素养教育为关键词的文献又凤毛麟角。可见,目前以经济素养教育为核心概念对相关概念进行整合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1.针对不同经济素养教育概念的研究

(1)经济学教育研究

有关经济学教育的研究主要以生活中的经济知识、经济世界的基本规律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会用经济思维方式指导其社会行为,主要目的是使未来公民能够成为市场经济竞争中成熟的消费者、投资者、参与者和工作者。[45]

张红岩从中美比较的视角分析了两国在经济学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对美国从学前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的经济学教育进行了系统描述,以期为中国经济素养教育改革提供思路。[46]晏琨从美国小学经济学教育的历史演变入手,分析了美国小学经济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经济学教育图书等内容,阐述了经济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47]钱焕在《国外中小学的经济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文中分析了以美国为首的几个教育发达国家经济学课程教学状况,就中学经济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建设、教育支持系统等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经验借鉴。[48]鲁明易依据美国中学经济学课程从隐性向显性不断深化的实际状况,概括其发展过程为初始阶段、工商业主导阶段、教育界主导阶段、联邦政府立法阶段,并重点分析了经济素养教育对促成传统教学的新改变所起的作用,即使传统教学摒弃了单纯记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思考,实现了一般记忆性知识类课程达不到的效果。[49]郭青青认为,以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为依托,经济学课程环境是美国经济素养教育成功的根基之一,经济学教育主要得益于社会科学教学系统的大力支持,反过来也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刘璐借助行动研究方法,通过问卷与访谈,实证研究了中国经济素养教育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将经济素养教育内容聚焦为商品、服务、货币、稀缺性、选择五大方面,并依据这五个方面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框架,并根据行动研究开展的结果,分别从儿童经济学教育的目标制定、内容选择、组织实施及方案评估五大环节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2)理财教育研究

理财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实现个人人生目标而制定的一套整体协调的财务计划过程。理财教育是经济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人们在掌握了一定经济知识的前提下产生的后期经济行为,经济素养教育与理财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乔晓丽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以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成功的四大因素:一是将理财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之中;二是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三是循序渐进地开展理财教育;四是家庭、学校、社会协调一致,构建一套富有实践价值的理财教育体系。[50]马艳英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当下中国中小学生理财能力状况和数学教学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将理财教育与数学课程有机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会增强学生的理财能力。此成果为理财教育纳入数学课程,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实施途径指明了方向,同时为理财教育在其他学科中的渗透奠定了基础。[51]李真通过介绍当前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课程发展情况,如教育目标与政策、课程内容与形态的、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等,为中国中小学理财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了发展性的建议。高娟娟通过实证研究对幼儿理财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展开调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对中国幼儿理财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家校合作等多项建设性意见。白术瑁以中职生的理财素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目前中职生理财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理财意识淡薄、理财知识匮乏、消费行为不成熟、消费心态混乱、理财事业心不足、理财品质薄弱等,从理财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对如何开展中职学校理财教育、全面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中职生提出了相应观点。高佳在《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中,根据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发展演变过程将其划分成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形成阶段、进一步深化阶段、多样化发展阶段,为明确理财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52]高佳在其另一篇文章《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中从理财教育概念入手,对影响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的学校课程因素、家庭成员关系因素、地域文化因素、个体性格和能力等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为发展中国理财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53]高佳在另一篇文章《美国中小学的理财素养教育》中阐述了美国中小学理财素养教育课程如何渗透在数学和阅读课程中,探索出学校理财课程的三种模式:与其他学科相分离的理财课程;整合某个学科的理财课程;整合多门学科的理财课程。[54]

(3)财商教育研究

丁玲玲从财商教育的重要性、现实状况、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论述,从学校、教师、家长及社会舆论等多角度去寻找青少年财商教育缺失的原因。[55]沈丽重点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经济生活》中与财商教育相关的课程资源,彰显了此类课程资源独特的财商教育价值和功能,为财商教育与中学阶段基础课程的整合搭建了互通平台。[56]王卫东认为财商教育除了具有传授理财知识、培养理财能力等重大功能外,还具有引导人们确立在财富面前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个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体为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必备的人文价值的功能。[57]

(4)金钱观教育研究

陈翠薇从金钱观教育的误区入手,分析了实施金钱观教育的意义,结合国外金钱观教育经验,对中国金钱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实施途径展开了系统分析,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金钱观习惯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邹轶群从目前金钱观教育的问题入手,利用价值澄清理论对大学生金钱观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受到传统义利观、社会价值多元化、家庭教育弱化等影响,金钱观存在一定偏差,并就四大澄清要素、三个澄清阶段和七个澄清步骤展开策略分析,指出金钱观教育需要探索出具备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教育方式。此研究具有尊重学生主体、贴近生活、实践性强等特点。李宝元认为教育本身就是影响经济素养水平的重要因素。教育的直接收益就是由教育带给受教育者货币收入的增加,其间接收益指货币工资收入之外由教育带来的健康保护能力、理财能力、消费能力、家庭生活能力、闲暇活动能力的提高而增加的收益,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经济素养教育任重而道远。[58]

在中国,经济学教育、理财教育、财商教育、金钱观教育彼此包含又相互融合,很难剥离出彼此的本质区别,但存在一个共性就是它们都是经济素养教育的下位概念,都在关注经济知识和经济能力的培养,都在探讨人与金钱的关系,但都没有上升到知识经济时代对经济素养需求的新高度,即从知识、管理和创新三个层面去拓展经济素养教育广度和深度。

2.针对经济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研究

(1)家庭经济素养教育研究

李安在《美式学校教育》之“美式家庭经济素养教育”中从家政课程视角介绍了经济素养教育实践,分析了孩子面对金钱应表现出的诚实、自尊、创造、节约等11种理财品质,同时设计了理财素质训练的六个基本环节:学会花钱、赚钱、存钱、奉献、借钱和使钱增值,试图通过这些基本品质的提升来开发和培养出每个家庭都潜藏着的未来企业家。[59]严行方的《富孩子穷孩子》一书从家长的视角谈金钱的社会价值,根据孩子的天赋有针对性地展开财商教育,通过财商培育的家庭作业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经济学,并以此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问题。[60]童言的著作《孩子一生的理财计划》按照个体的生理成长过程,展示了一幅从0岁开始的包括五大阶段的人生理财计划蓝图:摇篮中的启蒙(0—3岁的理财计划)、进入钱的世界(3—6岁的理财计划)、预算消费的智慧(6—12岁的理财计划)、投资理财的尝试(12—18岁的理财计划)、开源节流的金头脑(18岁以后的理财计划),蕴含着家长和许多孩子都感兴趣的理财观念、理财知识和理财活动,并提出了理财计划需要强化的三个观念:与人分享时间和金钱的观念;规避投资风险的观念;义务和权利相统一的观念。[61]赵飞的著作《富爸爸财商课》是一部家庭寓言式的财富自由书,强调穷人和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源于思维方式不同,将思维方式转变作为切入点,将财商知识和财商理念融会于日常生活实践中,告诫孩子要提升经济素养水平应该在学习经济学知识的前提下学会诚信、守时、合作等极具人格魅力的修养。[62]可见,中国学者对经济素养教育的研究更注重经济伦理、经济道德、经济品质层面。

(2)社会经济素养教育研究

国内学者对美国社会层面开展的经济素养教育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方面集中的、专门的研究凤毛麟角,现将仅有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郭徽对美国联邦政府出台的《卓越经济教育规划》(Excellent in Economic Education Program,缩写EEE)进行了系统阐释,EEE的主要工作就是资助那些把提高K-12年级学生个人经济素养水平作为基本教育目标的非营利性教育组织。论文对《卓越经济教育规划》的基本理念、发展历程和运作机制进行了系统描述。[63]龚秀敏认为美国经济的高度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经济素养教育制度,重点阐述了美国经济素养教育制度的五大特点:其一,青年成就组织(Junior Achievement,JA)、经济教育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Economic Education,NCEE)等各类社会组织在经济素养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二,重视对青少年的经济素养教育启蒙;其三,注重经济素养教育中的师资培训;其四,经济素养教育具有系统性;其五,追求开放式的经济素养教育模式。这种立体化的经济素养教育制度推动了学生经济素养水平的提升。[64]《为什么送孩子到美国读书》专门就“青少年赚钱有道”展开了详尽阐述,强调从政府到家庭都应有相应的经济素养教育支撑制度:政府应规定14岁少年打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及相应福利,使中学生打工受到法律保护;学校设置职业顾问,把空缺职位信息告诉学生并提供指导;社会成立专门的青少年职业培训中心,帮助中学生找工作,并提供短期的职业培训;企业要求中学生拿到相应职业证书后持证上岗,同时也要交税,从而为学生经济素养水平提升创造条件。[65]

3.针对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研究

彭申明在《知识经济与教育》中重点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新观念和人力资源开发策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新哲学观、新本质观、新质量观,需要调整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协调好三对关系:教育与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教育与人口的经济社会素质;教育与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的优化,由此推进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66]涂文涛等著的《知识经济的人才战略》一书从宏观战略和微观战略上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形势进行了分析:宏观战略注重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政府职能视角定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微观战略注重从国内外人才绩效评估、人才激励等方面分析人力资源的组织开发与管理。[67]罗斯玛丽·哈里森等著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一书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知识获取方式、构建权威性评价和伦理等新挑战,结合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在协作性技术和虚拟团队中获取和利用新技术等问题展开讨论。[68]

葛新权、李富强著的《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从环境资源、自然资源、人口资源、消费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入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论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和人才资源的流动特征;界定了准人才和概念人才的基本内涵。[69]丁溪的《知识经济》对知识经济与人才发展战略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描述,认为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是超越时空的大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并试图借助发达国家人才创新战略、合作竞争战略为中国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杰出人才提供参考。[70]《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的最后一章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人才支持体系,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群效应形成机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网络化创新机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技术创新组织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论述了人才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71]陈彬在《知识经济与大学办学模式改革研究》中从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大学职能的历史变迁,总结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办学模式的新趋势:从相对封闭到愈益开放;从产学研分离到产学研密切结合;从单科、多科大学为主到综合大学为主;从管理体制相对僵化到相对灵活;从服务面狭窄到日益国家化。此研究为中国当代大学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思路。[72]刘久成在《知识经济与大学生素质论纲》中,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出发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价值与使命、知识创新背景下的国家人才体系构建,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法律观念的培养问题,构建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研究框架。[73]

4.国内研究不足

中国学者对美国中小学经济素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开设的经济学课程、经济素养教育课程、财商教育课程等方面,部分成果也涉及家庭和社会经济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这些成果是研究中小学经济素养教育研究不容忽视的基石。但国内目前对美国中小学经济素养教育的整体研究还寥寥无几,仅有的研究也主要是经验的描述,缺乏深层次的因素分析,内容偏于介绍性和引介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知识经济理论支撑,致使经济素养教育概念和结构体系有待完善;缺乏从美国经济素养教育的文化层面、制度层面、实践层面等进行因素分析,难于探索出经济素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二)国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1.针对经济素养教育认知研究

在儿童经济认知发展方面的研究是开展经济素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成果为以贝尔蒂(Berti)为代表的经济素养认知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参考。贝尔蒂等人借助儿童对货币、商品、交易等经济学概念的认知将儿童经济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运算阶段(3—6岁)不具备经济知识概念;概念直觉水平阶段(6—7岁)能辨别货币的不同面值,并能对商品价值大小加以区分;概念具体运算阶段(7—10岁)对市场交易和社会职业等概念有了基本认识;概念形式运算阶段(11—14岁)能够对不同领域的经济角色进行判断。此研究成为继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后对经济素养教育影响最为深远的认知理论。[74]西格尔(Segal)和汤普森(Thompson)运用“朴素理论”研究幼儿园、二年级、四年级三个阶段儿童经济认知发展,将其特点归纳为幼儿园阶段儿童受心理直觉影响,知道人要满足需求;二年级儿童对经济概念的理解水平明显高于幼儿园阶段;四年级儿童经济概念理解水平和因果关系知识判断水平达到成人水平。此研究为不同年龄段学生经济素养教育提供了心理学依据。[75]考里尔斯基(Kourilsky,1977)在儿童经济的教育计划研究中,以5—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早期经济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尝试通过教育干涉教给孩子基本的经济概念,研究儿童对经济学的接受能力。结果显示,儿童能成功地做出经济上的决定,同时发展性教育干预辅导比依靠自身机体单纯的内在成熟更为有效,由此凸显了早期经济素养教育的重要性。[76]时隔十年,考里尔斯基(Kouri1Sky,1987)受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影响,认为在每个年级水平上,如果能给提供适宜的策略和材料,无论是处于不同学业能力水平的孩子,还是来自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儿童,都有能力通过材料学习、科技媒体、调查经验等多种教育方法学习经济学概念。[77]

2.针对经济素养教育课程研究

(1)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

由汉森(Hansen,1977)等学者提交的《经济学教育内容框架:基本概念》,分别于1984年和1995年进行了两次重修,并再次定名为《经济学教学框架》(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Basic Economic Concepts with Scope and Sequence Guider lines),对K-12年级涉及的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细化,提取出21个经济学核心概念,囊括了经济学基础知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四个领域。[78]1989年,全美社会科审议会界定了美国中小学生必备的经济素养知识,并于1994年发表了《美国国家社会科课程标准——期待卓越》,这是美国课程史上第一个全国性K-12年级社会科课程标准,其中包含十大核心领域,其中与经济素养教育内容直接相关的是生产、分配和消费这一核心领域。[79]1997年,《全美自愿性经济学内容标准》在美国经济学教育委员会地极力倡导和大力推动下正式颁布,将经济学领域中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规律通过21条内容标准的形式体现出来。[80]1998年,抢跑联盟(The Jump Start Union)为实现课程结构清晰化、模块化,方便不同阶段教师教学需要,在《国家经济素养教育课程》报告中将课程按照收入、财政与管理、消费与存款、储蓄与投资四大领域进行划分,模块之间内容环环相扣,模块内部的构成要素在知识结构和问题反馈等方面都进行了合理规划。[81]唐纳德(Donald·H.)团队在《高中设置大学经济学课程问题研究》中将大学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引入高中课程,通过将选课学生和未选课学生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前者在经济学知识理解和经济学问题解决上的得分比后者高出4个百分点,从而为在高中开设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82]詹纳佛(Jennefer)和科恩(Cohen)最早将经济素养教育的内容归纳为资金管理基本原理、流动资金的管理、积累资产、处理生活中的周期事件等八大部分,并解释了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

(2)针对教育方法的研究

迈克尔·K.萨勒密(Michael K.Salemi)主张提供给学生实用的经济学知识,将经济学知识的传递与传统意义上教师的灌输、学生的死记硬背相分离,让他们能自主解决有价值、有意义的经济学问题,将经济学课程从学科课程过渡到活动课程是经济学教师的根本任务。沃尔特·帕克(Walter Scott parker,2006)注重基于问题的经济学教学方法,根据讨论主题决定采用演绎法或归纳法学习经济学,培养学生搜集问题、评价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熟悉地方产品和服务、注意广告、考察人们生活中彼此依存的经济问题和现象来提高经济素养水平。谢丽尔·米姆斯·詹森(Cheryl A.Mimbs Johnson)主张在中学创设基于批判性思维处理技巧的家庭和消费科学课程(FCS),FCS课程教师帮助学生将经济技巧应用于消费者和资源管理决策,引导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以优化他们的消费行为。[83]在《今日美国中学》的“对改进公共中等教育的建议”部分中,科南特强调中小学校应该开设提升学生的谋生技能的实践课程,美国联邦政府应该出资鼓励那些进行这类课程开发的学校和教师。具体课程方面,可以开设面向男生的建筑学、工艺学、职业类课程,实践性强的课程的结业作品还可以进入市场,为学校和学生个人带来经济回报,以此提升学生的经济素养;同时面向女生开设市场营销、家政服务等与女学生能力和性格相吻合的经济类课程。[84]在《橡皮泥经济学》中,哈伦(Harlan R.Day)借助“环境游戏”教学方法向中小学生讲授经济学概念,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用橡皮泥制作物品,模拟经济活动。这种教学方法简单易行,构思精巧,常常让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3)整合其他学科的经济学课程研究

人类的社会生活要比任何一门社会学科的概念所反映的有限形象复杂得多,任何一门学科的发现都不可能反映出具体的社会现实,经济素养教育也是如此。假如只侧重用经济学语言形成儿童关于社会的概念,他们就会主要用供求、萧条、生产和消费等经济学的术语解释人类事务,会造成学生对人类社会行为、社会机构的近视。因此,经济素养教育除了借助经济学课程外,必须将其理念、内容、方法渗透到其他交叉学科中去。除上述的经济学课程外,美国中小学课程体系中还存在一系列选修课程,如商业教育课程、就业经济课程等。

1997年,全美经济教育委员会出版了《利用儿童素养教经济学》,以此来指导教师利用文学作品来对中小学生进行经济学教学,强调把经济学概念隐藏在学生喜欢的故事里,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对经济学认识的现实感。[85]2004年,帕米拉·J.法丽丝在《中小学社会科教学实践》一书中介绍了橡皮泥经济学、课堂企业等诸多借助社会科课程来传递经济素养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反思应该如何做出明智选择。该书成为帮助学生探索经济学概念、理解经济学历史的有效工具。[86]琼·R.蔡平在其著作《中学社会科学课程实用指南》中详尽地描述了模拟活动方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国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运作。[87]理查德·麦肯锡(Richard B.McKenzie)认为,经济素养教育工作者要批判性地审视先前的经济素养教育,善于利用分析工具教给学生提升经济素养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远离教室去拓展,并考虑学生和教师作为理性人如何实现他们个人福利的最大化,以期通过经济素养教育来解决那些过去无法避免、将来又必须面对的经济问题。[88]

3.针对经济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

学者主要从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理论因素三个方面展开经济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

(1)种族和性别等自然因素对个体经济素养的影响研究

2013年5月2日,美国教育部利用全国教育进展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对高中毕业生进行经济学领域知识的测试,测评数据反映全国范围内43%的高中毕业生能很好地理解经济概念,但种族之间经济素养水平差距较大,53%的白人高中毕业生经济素养成绩优异,但只有17%的黑人学生得分与此持平,另外39%黑人学生被评为“低于平均水平”。可见,种族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素养水平。[89]曼纽尔·布伊特拉戈(Manuel H.Buitrago)于《性别经济学》一书中,运用劳动经济学和人口学理论,解释经济活动中的性别差异,从劳动参与率、性别隔离、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和性别歧视等角度剖析性别差异的原因,并从经济、社会和个性等层面具体描述了经济活动和家庭生产中的性别差异。[90]丹尼斯·吉利兰(Dennis Gilliland)认为个体经济决策能力水平欠缺与数学水平关系密切,女性由于对数字缺乏敏感,影响其经济决策水平。[91]卡洛·德·巴萨(Carlo de Bassa)借用2009年“理财能力研究”问卷在4500名25岁至34岁的年轻人中进行调研,结果发现经济素养在妇女、少数民族、低收入家庭和低学历人群中普遍较低,同时数学成绩好、理财知识完备者的经济境遇普遍较好,很少出现高贷款情况,他们都倾向于为退休、风险和危机准备经济储备。[92]美国青少年理财专家贾琳·格弗瑞(Joline Godfrey)在其著作《我家小孩会理财》(Raising Financial Fit Kids)中指出美国社会同样存在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先入为主的性别观使男性对经济生活的失败有一种羞耻感,而女性经济素养意识和水平很薄弱。此研究通过开展“急救工具箱”“母女投资俱乐部”“女孩工作日”等活动来提高女孩的经济自救能力;通过鼓励孩子模糊性别角色、自立规矩、自担责任,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元化的经济社会。多样化意味着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权利阵营以及生活中的多种差异。[93]

(2)教师素养对学生经济素养的影响研究

凯西·帕克森(Kathy Parkison)和玛格·苏曼(Margo Sorgman)在《提升任课教师的经济素养水平》一文中指出,印第安纳大学的教学部门和业务部门通力合作,组建团队对职前教育专业的准教师进行暑假经济学课程教学,通过强化教学内容和实践应用两个维度将经济学教学整合进每一门课程教学,并对职前教师经济素养教育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开发出一系列针对教师的经济素养课程标准。[94]保罗·格雷姆(Paul W.Grimes)、梅根·米列(Meghan J.Millea)和凯瑟琳·托马斯(M.Kathleen Thomas)在《幼儿园至12年级老师经济素养测试:基于州范围内的分析》一文中,将密西西比州教师的经济素养水平与俄罗斯同层次教师的经济素养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密西西比州教师经济学得分较低,并且经济学内容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连接不紧密,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经济素养水平的提升,这个结果也能反映美国其他州经济素养教育的基本状况。[95]詹姆斯·豪威尔(James G.Hauwiller)在其文章《经济教育重新设计研讨会》中对教师的经济素养水平进行了实证调研,试图利用经济学教学研讨会在教师教育中的影响,鼓励教师将经济学训练策略运用于课堂教学,同时反对解释说明性的课堂教学,利用同伴督导模式在小组互动中提升经济学教师的整体水平。此形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经济素养水平,同时对于促进学生的经济素养水平也大有裨益。美国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即通过中小学教师重返大学进修经济学课程、参加经济学夏令营、加入经济学教学全国性网络等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学习结束后,受训教师要接受严格的考试,从而确保教师对学生进行经济素养教育的质量。[96]简·劳斯(Jane S.Lopus)强调在高中经济学课程中经费投入支出的增加会带来学生经济素养方面的高成就,尤其是将经费用于雇用高学历经济学教师、减少班级人数、为教师提供教育顾问等方面都会对提高学生经济学成绩产生积极影响。[97]但资金仅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起作用,否则不直接影响学校教育质量是否优质,即那些靠地方财政补贴成功的公立学校具有偶然性,其经验不可复制。[98]

(3)环境对个体经济素养的影响研究

洛纳·萨博(Lorna Saboe)博士对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与社区传递经济素养知识和教育的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高中生经济素养水平的提升有赖于依靠经济素养项目的持续关注,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全美高中生未来的生活质量,为未来良好的社区家庭环境创造条件。低水平的经济知识和技能可能会导致糟糕的经济决策。基于抢跑联盟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本土高中学生的金融知识分数一直低于其他民族;个体的经济知识和技能水平与家庭经济地位和社区基础设施状况之间有很大关系,并借助社会学习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99]伊丽莎白·蒂斯坦尔(Elizabeth J.Tisdell)和爱德华·泰勒(Edward W.Taylor)在文章《文化背景下基于社区的经济素养教育:教师信仰和教学实践研究》中选择了一个基础设施较差的社区展开研究,发现教育者的教学信仰、文化环境、经济收入与其教学实践活动之间关系密切,强调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要充分把握每一个学员的与文化背景紧密联系的生活实践,激发学员尽力还原出家庭经济原型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经济实践,让学员逐步感受其经济行为和经济态度的转变。[100]艾琳·加洛和乔恩·加洛的著作《富孩子》是全美最新的儿童经济素养教育指南,认为金钱是把双刃剑,即富裕的生活本身不会对孩子有害,但是如果缺乏健康完善的价值观的指导,那么它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101]

(4)管理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对经济素养教育的影响研究

雷蒙德·卡拉汉(Raymond E.Callaghan)于《教育与效率崇拜》中指出,1900—1930年美国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全盛期,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和方法将商业优先、效率至上的管理理念渗透到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效率主义价值观成为学校办学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将学校和企业进行了不适当的类比,导致反智和反知识主义思潮在社会上蔓延,以致学校管理人员专业地位日益软弱,期间经济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追求高效率。[102]曼纽尔·布伊特拉戈(Manuel H.Buitrago)在《利用多重经济理论发展学生的经济素养》中借助《苹果橘子经济学》探寻每件事情背后隐藏的内在运作状况,将视角落于“琐碎”问题背后的因果关系,从而阐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个人的经济素养如何直接决定了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个人或其所依附团体的成功程度。[103]

4.针对经济素养教育分歧的研究

经济素养教育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提升个体的经济决策水平,学界仍存在争议,但这并不影响经济素养教育在美国社会的全面展开,甚至这种争论还从多个视角对经济素养教育进行反思和研究,这有助于经济素养教育的百花齐放。

威廉·伍德(William C.Wood)和乔安妮·道尔(Joanne M.Doyle)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学校教育包括大学教育中的经济学知识和实践是影响公司员工经济素养水平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学课程门数并不直接影响经济素养水平,但其所提供的经济文化背景对于个体进入社会后的经济发展程度影响重大。[104]里克·艾伦(Rick Allen)在文中强调,在经济困难时期最能观测出国民的经济素养水平,这是国家经济形式扭转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培养未来具有经济素养的公民,俄亥俄州在全社会开展经济素养教育本质的探讨,鼓励社会组织的基金投入,组织学生参与经济决策制定,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经济素养水平。[105]约翰·霍普·布莱恩特(John Hope Bryant)在《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植根于经济素养》一文中对提高民众的经济素养教育的重大功能展开描述:经济素养教育能激发个体关注经济生活,培养经济兴趣,尊重钱在个体发展中扮演的个性化、情感化的角色,使个体能在社会生活中充分行使自身权利,从而能促进全球交易和本地税率提升。同时教师要具有权威性,能够现身说法,引导个体实现在社会阶层上的飞跃,将目标从追求金钱转向实现希望。[106]以上研究充分肯定了经济素养教育的重要价值,但同时也有不同的声音。

安德鲁·吉尔(Andrew M.Gill)与齐亚拉·格拉顿·拉维依(Chiara Gratton·Lavoie)针对接受过经济学教育的学生与没有接受过经济学教育的学生对州政府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高中阶段结束后,所学经济学知识尽管遗失部分很少,但并不能全部被领会,那些在高中上过大学预修(Advanced Placement,AP)经济学课程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经济学学习就很顺理成章,当然不能排除一部分学生可能是由于个人偏好而在经济学方面表现卓越,但那些没有高中经济学背景的学生进入大学后能很快赶上有经济学教育背景的同学或同事,这种赶超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经济学纳入高中课程是无关紧要的,而最重要的是经济素养教育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展示出体现自身最大社会价值的素养。[107]罗杰·巴斯特(Roger B.Butters)和卡洛斯·奥萨塔(Carlos J.Asarta)在《美国高中的一项经济理解力调查》中借助经济素养测试,加深了学生对于经济素养概念及其基本结构框架的再认识。测试在对实验组和被试组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高中阶段有经济学教育背景的学生成就明显高于在常规课程体系即没有经济学学习背景的学生,但常规组和实验组学生成绩在“经济学领域较难被学生理解的概念和框架”中并没有明显差异,由此看出经济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所在。[108]

5.针对经济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研究

(1)家庭经济素养教育研究

儿童最早的经济素养就是从家庭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富爸爸》系列丛书从晚辈的视角审视长辈的经济理念、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第一次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分析了教育者的经济素养问题。此丛书主要包括《富爸爸,穷爸爸》《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富爸爸富孩子,聪明孩子》《富爸爸年轻退休》和《富爸爸大预言》等十余本,分别就树立正确的理财理念、经济素养的阶层差异分析、财务思想和投资技巧、儿童早期经济素养教育、经济素养教育功能论等内容展开讨论,深度挖掘经济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方法论,道出了一幅经济素养教育的蓝图,为学校和家庭经济素养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尼尔·古德费雷在其著作《钱不是长在树上的》一书中明确提出,经济素养教育就是不同时期理财能力目标的表现形式:8岁懂得要挣钱必须要靠劳动,并且学会存钱;9岁学会制订简单的用钱计划,买东西能货比三家;10岁懂得节省,以备不时之需;12岁能够制订并执行稍长时间的开支计划,逐步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可见,尼尔·古德费雷一直把经济能力作为经济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黄全愈从家长的视角出发,认为学校经济素养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小,且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经济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在家庭,让孩子通过比较同类商品的品牌、价位及适合程度来负责家庭购物,主张合理鼓励孩子做家务,这样就会让社会的蛋糕越做越大,不断发掘人的潜能。

(2)社会经济素养教育研究

社会组织在经济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研究成果也相应增多。唐娜·赛兰特(Donna L.Cellante)在文章《基础商业/经济:所有学生的毕业要求》中认为做好经济素养教育工作,需要利益相关组织之间建立全国性的策略联盟,并制定合作策略,即只有立法者机构、商界、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教育团体之间通力合作,才能帮助年轻人建立稳定的未来财政,才能使经济学课程更好地为21世纪社会发展和工业进步提供人才储备。[109]玛丽·弗兰西斯·安格罗(Mary Frances Agnello)和托马斯·路西(Thomas A.Lucey)分析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和《力争上游计划》法案对经济素养教育的影响。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使经济学教育从社会科课程教学中分离出来,这对经济学任课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即教学应致力于从关注学生的经济知识过渡到产生经济行为,进而提升到经济决策有效性的转变上来;《力争上游计划》则是通过最大的财政拨款制度提升学校的效率和基于市场逻辑的价值选择。可见,公平、效率、优异和选择的公共价值取向深深地扎根于美国的教育政策中,同时也是经济素养教育的主旋律。[110]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认为经济素养教育要靠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完成。家庭通过构建房产、投资小型公司为未来储备;学校按照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来展开不同的经济素养教育;社区应该做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力补充,借助其优势资源来展开经济素养教育。[111]周华薇从家庭和社会层面,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特殊性提出了经济素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详细分析了经济素养教育的六大环节: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时间和金钱、借钱、让钱增值,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经济素养教育中必须培养的基础品质:诚实、自尊和创造力,同时为孩子设计了28种理财训练答卷和50种赚钱实验,充分体现了家庭和社会是学校开展经济素养教育的有力补充和保障。[112]

6.经济素养教育评价研究

经济素养测验(the Test of Economic Literacy,TEL)和经济态度调查(Survey of Economic Attitudes,SEA)是目前美国中小学经济素养教育最有影响力的评价体系。保罗·斯托克(Paul A.Stock)认为经济素养测验有助于对学生经济素养教育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适时调整学生的经济素养水平。俄亥俄州借助此研究工具对665名11—12年级学生经济理解水平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理解最好的三个概念是货币交易、自由竞争和经济体系类型,理解最差的三个概念是市场失效、通货膨胀和资源紧缺,[113]借此对TEL进行客观评价。朱莉·纳尔逊(Julie A.Nelson)和史蒂文·谢夫林(Steven M.Sheffrin)对经济态度调查测试展开研究。经济态度调查突破了经济素养测验仅对学生经济素养知识进行评估的局限,上升到测评学生对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态度和对经济事件、经济生活本身的兴趣,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经济学知识的有效性问题。涉及的问题包括人们是否应该向国家缴税;免费的媒体服务是否应该辐射到所有美国人;企业做大后是否应该由国家来接管等。这些问题将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情景中对经济事件进行充分思考。[114]

纵观国外现有研究,美国在“中小学经济素养教育”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科知识体系、社会需求构建经济素养教育体系,而且采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小学经济素养教育展开研究。现有研究集中关注两大方面:一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如何提升、利用个体的经济素养能力,而对这些能力能否胜任社会对个体的期望的研究较少;二是哪些教育投入可以提高经济素养水平,但对哪些因素影响了当地人参加经济素养教育课程的意愿,学校开设的经济素养教育课程是否切合当地实际,对吸纳经济素养教育学员是否有吸引力的研究较少,并且已有的研究只是零散地介绍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素养教育,没有梳理出美国中小学经济素养教育的历史流线图,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征也有待于融入经济素养教育研究中去。这些都为本书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