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两个人的秘密

周秉义帮母亲收拾完饭桌,陪着聊了会话后,进到西屋见周秉昆正抱着一部俄文的大头字典看,便笑着说道:“秉昆,背字典是学不好俄文的。”

“呵呵,这不是没事干,随便看看打发时间么。”

“来,考考你,看看你现在的水平咋样。”周秉义拿起书包,掏出一份报纸。

这是一份去年印刷的俄文报纸,是郝冬梅从家里找出来带给周秉义的。

周秉义从高中时就开始学习俄文,他在语言上很有天赋,现在已经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俄语了。

这份报纸刊登了一篇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这是一位被称为苏联最伟大的诗人,毕生都献给了无产阶级。

大哥学俄语,经常会带些资料回来,周秉昆闲来无事,便跟着学了起来。

他有一个从大哥身上签到,得到的技能-语言精通。刚入门的时候比较轻松,可随着深入学习,在很多知识点的理解上越来越吃力,为此,他把一点点攒起来的经验,花了一部分,将语言精通升到了2级。

拥有3级的博闻强记和超出常人极限的13点精神值,在2级的语言精通加持下,轻松的将记入脑海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虽然不知道大哥的语言精通有几级,但拥有超强记忆和强大精神力的他,在俄语的水平上,其实已经超越了周秉义。

家里已经有两个学霸了,他不想出风头,平时很少在家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

在学校,对于考试成绩他刻意的保持低调。

小学生的卷子,闭着眼都能打满分,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周秉昆接过来报纸,看了会说道:“哦,这是一段马雅可夫斯基为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时,创作的长诗《好》的节选。”

“这首诗歌很有名的!诗中充满了对革命的浪漫想象和丰富的情感,可惜没有看到翻译的版本。”

听到兄弟俩的对话,周蓉从隔壁帘子后冒出了脑袋插话,说话间不忘顺手打击一下这个总爱找她茬的小老弟:“昆儿,你行么?能看得懂么?还是让大哥给翻译吧!”

“你瞧不起谁呢?”周秉昆不屑的白了周蓉一眼,接着说道:“这个诗人我知道,这本诗集我虽然没看过,但名字我还是知道的。大哥带回来的那些书里,就有介绍这个人的。你连俄文都看不懂,还好意思笑话我?”

“嘿,昆儿,你是诚心气我是吧?”

“行啦,你俩别斗嘴啦,赶紧的,翻译我听听。”周秉义赶忙中断这俩的日常拌嘴。

嗯哼!

周秉昆清了清嗓子,念道:

“我们的共和国建设正忙,蒸蒸日上。

别的国家都已百岁高龄,日薄西山。

而我的国家,还是个青春少年郎。

创造吧,发明吧,试验吧!

欢乐已来到,要不要让你们,来和我们,把这欢乐共享?!

生活,异常美好。

我们定将活到百岁,永不衰老。

我们的精力将年复一年地越来越盛旺。

铁锤和诗句啊,赞美这青春的土地吧!

……”

周秉昆思考着词汇,缓慢的咏读。

周蓉已经闭上眼睛,回味着诗中所描绘的人民对祖国真挚的感情。

周秉义则点头,很满意周秉昆对原诗的理解和译诗的处理,即表达出了诗歌中传递的内容,同时还尽可能的还原了诗中韵律和节奏。

“昆儿,你的俄语水平进展很快,这里面有几处译词,用的比我想到的都要好。”

周秉义赞赏的看着周秉昆,虽然兄弟俩性格截然相反,一个喜静一个好动,从学习俄文这件事上,他才发现自己这个弟弟很聪明。

别看他长的大,其实年龄才13岁。

一个13岁就自学成才,精通俄文翻译的人,谁敢说他不聪明?

“姐,听到了没?”周秉昆得意的扬着眉毛。

周蓉鄙视:“切,看把你美的!大哥那是故意让着你,不想打击你学习的热情。”

“你就说我翻译的顺不顺溜吧?”

“顺溜是顺溜,可你翻译的准不准我就不知道了,我又不懂俄语。”

隔壁周母受不了了,大吼了一嗓子:“你俩有完没完?怎么成天掐个没完?蓉儿,你咋就不能让着点你弟啊?”

老妈总算是说句公道话了,周秉昆得意的笑笑。

哼!

周蓉白了一眼周秉昆,放下帘子缩回去了。

“行了,把灯关了睡吧,你姐明早还要早起去乡下支教呢。”

“对了,哥,后天自行车我要骑,你出门就别骑车了。”

“你要干啥去?”

“我后天带郑娟去市里一趟,把草药卖了再给光明带点药回来。”

“嗯,那你用吧。”

旁边传来周蓉阴阳怪气的声音:“你给她家干活咋那么卖力气呢,三天两头的往那跑?”

周秉昆不甘示弱:“那你咋一逮着空,就和晓光哥往乡下跑?”

“都给我闭嘴,睡觉!”老实人周秉义怒了。

......

建国十六年,夏,七月十八日。

天气晴朗,阳光明媚。

吃过早饭,周秉昆和周母打了招呼,便骑上自行车出门,去太平胡同了。

提前和周母说了,晚上要去曲秀贞家的事,就不回来吃饭了。

到了郑家的时候,郑娟已经把草药整理好,装好了袋子。

两大袋草药,驮自行车上后座上,正好一边一个。

周秉昆骑车,郑娟坐在车子前面的大杠上,两人有说有笑的朝着吉春市里骑去。

和参堂是吉春市一家老字号的中药店,建国后改制为国营单位,草药是不允许从民间随意采购,都有指定的采购单位。

由于郑家的家庭情况符合街道办的扶贫标准,在乔婶的帮助下,给开了介绍信,和参堂才同意收他们的草药。

到了和参堂,把草药分类点收过称,都不是什么名贵草药,两大袋子一共卖了七块多钱。

这还是假期周秉昆有时间,和郑娟多跑了几趟山里,半个月才攒了这么多。要搁上学的时候,每月两次休假,即使一个月都攒不了这么多草药。

爬山采药这事,没有周秉昆陪着,他还真不放心郑娟一个人去。

现在的山都没开发,几乎全是野山,有虫兽不说,以郑娟柔弱的体质,独自爬山还是挺危险的。

卖了草药,和参堂会出具收条,这个是用来证明他们的钱属于合法收入。

这个年代,一个家庭有多少人口,收入多少,发多少粮票肉票油票补助,那都是有记录可查的。

有钱都不敢乱花,一旦被抓住了,万一定个投机倒把的罪名,那就完蛋了。

当然了,有需求就有市场。

有专门倒卖粮票肉票之类,或者用物资换钱的黑市,又叫鸽子市。就和跳蚤市场差不多,一般从凌晨开始天明结束。老百姓生活困难,就拿点家里的物件,跑这淘换东西。对于鸽子市,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别闹出大事,都当没看见。

周秉昆手里有钱,却不敢明目张胆的花。

一旦被发现了,都解释不清。

他从鸽子市高价买票,粮票肉票布票油票都能买的着。可手里有票,他也不敢乱花。只能有规律,分批次的一点点的从供销社买,生怕引起别人的注意,给家里惹麻烦。

从和参堂出来,两人去了吉春市大医院,拿着光明的病例本子,开了一个月的药。

一个月四块多,一年五十多块钱。

往后至少还要吃五六年药,这笔钱对郑家来说是一笔重大开支。

看病难,吃药贵。

都说没啥不能没钱,得啥不能得病。小病还好,如果是一场大病,一次就让你的家庭回到建国前。

光明的药钱是周秉昆出的,这是他和郑娟商量好的。

花在光明身上的钱,郑娟都先给记好了,等光明长大了再慢慢还。

为了让郑娟相信他有钱,周秉昆专门编了个谎言,说他有一回在河里摸鱼,摸到一个精致的首饰盒子。

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对玉镯子。

于是他便悄悄的把这对玉镯子给当了,换了一千六百块钱。

他还把剩下的一千多快,拿出来给郑娟看。

当郑娟看到那厚厚的一沓钱时,吓了一跳,她头一回见着这么多的钱,紧张的心怦怦直跳。

私藏这么大一笔来路不正的钱,被发现了可是要出大事的。

周秉昆说,娟姐,你是唯一一个知道这个事的人,你可得帮我保密啊。

郑娟出生就没有父母,从小跟着年迈的养母生活,还要照顾眼瞎的弟弟。仅仅依靠郑母夏天卖冰棍、冬天卖糖葫芦,收入微薄,食不果腹。

生活的艰辛让她比别人更早懂事,她温柔而坚韧,贤惠善良,也是个内心足够强大的女人。

周秉昆对她们家的好,她都记在心里。

为了帮助她们,又怕引起误会,这个大男孩能毫不犹豫的将秘密告诉她。

这种发自心底的真诚举动,让心性早熟的郑娟,瞬间心生感动。

虽然他还是一个大男孩,但这种信任和关怀,却让她生出想要依赖的感觉。

保守一份只有两个人知道的秘密,在情窦初开的年龄。

不知不觉间,周秉昆已经渐渐成为,在郑娟心中,能为她撑起一片天空的男人。

这是一份细水长流的恋爱,

不用太过激烈,

只要慢慢走过,

用无尽的温暖,

为你遮风挡雨,

与你相依为伴,

从平淡的日子中感受快乐,

在时间慢慢沉淀中,

收获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