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跨文化语境是当代的时代精神。本研究“跨”社会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跨”世纪、“跨”国别、“跨”文化,探讨当代日本新华侨华人的叙事是“如何现代、怎样文学”[1]的,如何历经三阶段,以形成背景、话语资源及演变形态,进而探讨当代文化社会研究中的性别、族裔与文化身份等重要问题,为理解当今文化心理打开新的讨论空间。

中国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如果从1982年在暨南大学召开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算起,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支跨世纪的研究队伍,成立了世界华文文学学会(2002暨南大学),有了自己的学科理念与教材,如饶芃子、杨匡汉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2],江少川、朱文斌主编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3],有了自己的学术刊物,出版了一批学术成果。

2012年始,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暨南大学文学院及花城出版社共同打造的长期出版计划“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文库”,计划在5年时间内出版50种,囊括当代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打造当代最权威的研究文库。同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与华文传媒研究丛书》(王列耀主编),表明华文文学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论系统。

纵观三十多年来的华文文学研究,看到它在全球语境下热烈展开(饶芃子《全球语境下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但遗憾的是,其间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始终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忽略。近年来在日本长期研究华侨华人史的廖赤阳力求引起学界重视:《日本华文文学の系谱と在日中国人社会―新华侨文学を中心に》(《东京华侨华人研究》2010年第7号),而后在日本立教大学国际会议上(2012.10)又发表《日本的新华侨与日本华文文学》,并邀请日本华文文学笔会的作家、学者藤田梨那、田原、林祁等加盟研讨,形成声势,引起了中日舆论界的注意。

在2016年的这一年里,召开了两场对日本华文文学颇有意义的会议:2016年6月13日、14日,暨南大学和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在暨南大学联合主办“新世纪,新发展,新趋势——日本华人文学研讨会”。林祁作大会主题发言:“日本华文文学与世界新格局——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三十年述评。”

2016年12月7—8日,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第二届)在北京新世纪饭店隆重召开。日本新华侨作家李长声的随笔与陈永和的小说荣获中山文学奖。

2020年9月4日上午,第五届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以线上颁奖形式在中山市举行。日本新华侨华人亦夫的小说获得优秀作品奖,黑孩的小说获入围作品奖。

这个现象显示了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存在的分量,也意味着为其作史立论的必要,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三十多年的研究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发展至今水到渠成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