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暗度陈仓

“托陛下之威,都督同知,镇东将军石柱秦良玉大败贼军罗汝才所部,夺其帅旗,并斩杀首领东山虎,活捉副塌天,迫使惠登相、王光恩等将领投降。兵部已定论功行赏之初稿,请陛下批阅!”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之心一听,顿时大喜,这可是难得的好消息啊!

而且他知道,女将秦良玉在皇帝这边也是非常有好感的。这捷报一呈上,皇帝的心情肯定会好很多。

于是,他便亲自上前,从陈新甲手中接过奏章,转呈御前。

而崇祯皇帝一听这话,便立刻想起后世的历史记载,秦良玉确实打了个大胜仗,甚至在这个时间点,勇卫营的孙应元、黄得功等人,也分别打了大胜仗的。不过应该是刚发生,消息送到朝廷还需要时间。

一想到勇卫营,他就立刻想起了梦中勇卫营的结局。

孙应元、周遇吉都先战死,黄得功到了南明,也算是领军中最为忠心的,最后也是殉国。

这支勇卫营,是曹化淳牵头设立,一共就一万二兵力,却能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相对其他人来说,勇卫营对朝廷,对他还是忠心的。

此时感觉自身陷入危机之中的崇祯皇帝,顿时心中一动,便有了想法。

只见他快速浏览了一遍奏章之后,便立刻用朱笔批了准奏。

然后,他又举着奏章说道:“倘若诸将都有镇东将军之能,何愁贼寇不灭!”

“传朕旨意,令杨卿及地方巡抚,务必重视镇东将军,如有耽搁镇东将军剿贼者,朕查实了必然会严办。另外,准镇东将军有密奏之权。”

听到这话,所有文官不由得都有点愕然。

皇帝的这个话,是不是太看得起那些武夫了,竟然还要总督巡抚都要顺着镇东将军?

虽然她确实是打了个胜仗,但是,至于要如此重视么?

这些文官都感觉有些不妥,但是,他们又知道,皇帝刚经历丧子之痛,才听到一点好消息,如果是要反驳的话,那是真没眼力。这种和薛国观一样没眼力的事情,就让别人去做好了。

再不济,这旨意到了地方上之后,那xxx也会有意见再上奏的。

因此,文华殿内的这些文官,竟然集体失声,算是默认了。

崇祯皇帝扫视他们一眼,又开口说道:“松锦前线,断不能有失。着内阁和户部尽快筹备钱粮。另,召勇卫营立刻回京休整,增援松锦之战,尽快结束战事。”

其实,他是感觉到了自己实在不安全,所以才想把勇卫营召来身边护卫。

另外,白杆军也是够忠心的,但是如今张献忠、罗汝才等贼寇就在白杆军家乡那边肆虐,他也不好调白杆军进京,就只能调勇卫营了。

而之所以要假增援松锦之战的名义,也是为了麻痹暗中的敌人,不至于让他们有防备。

还真别说,他此时下了这个调令,也没让文华殿内的这些文官觉得有问题。

毕竟蓟辽总督洪承畴在催钱粮,战事从三月打到了七月,要是一直打下去,那就是个钱粮消耗的无底洞。如果能尽快结束战事,也是另外一种满足洪承畴索要钱粮的要求了。

文华殿内,经过陈新甲的一个好消息上奏,终于打开了正常议事的节奏。崇祯朝君臣,就一直议事到了快中午才散朝。

可以说,这一上午的议事,除了秦良玉这个捷报之后,其他事情,都不是好消息。

最为主要的,就是各地的饥荒。

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以及北直隶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饥荒。

而且北方一直无雨,如果再这么下去的话,影响秋收再无粮,那这饥荒就会史无前例了。

不过,这些文官还是比较乐观的。都那么久没有下雨了,后面怎么可能都会有雨的。

但是,崇祯皇帝却从梦中知道,北方后面的日子依旧没雨,黄河都断流了。今年的饥荒,被称之为史上三大饥荒之一。

不过在原本的历史上,自己定下的国策,还是剿贼为主,赈灾为辅.当然,这也和地方官瞒报灾情有关。

等自己解决了身边的凶手,保障自己安全,找到真正能用的人手,就一定要全力救灾才行!

当下的崇祯皇帝,不敢有突兀的改变,原本历史上是什么,他就还是什么,尽量不让自己有异常。

于是,也和原本历史上一样,所有人都知道,皇帝因为九莲菩萨显灵,害怕了,在早朝的时候当众训斥了首辅,一点面子都不留。估摸着要不了多久,首辅薛国观就肯定会倒霉了!

这不,嘉定伯府上,当朝皇后之父,太子之亲姥爷,听到消息之后就得意地哈哈大笑,当即开庆宴了。

只要薛国观一倒台,以后谁还敢再步薛国观的后尘,来和皇亲国戚为难?

快到傍晚之时,崇祯皇帝虽然还是在批阅奏章,但是明显有点心不在焉了。

他没时间耗下去,真的有太多的国事要办了。但是,如果不能找出幕后凶手,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他就不敢改变,万一又触动了那幕后凶手的利益,那他会不会弑君?

不用明着杀,弄一个意外,或者再假托九莲菩萨之类的,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崇祯皇帝根据自己的梦境,反复推算确定了几个他认为应该是忠心的臣子。他准备试探核实,一一重用他们。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还是要先揪出幕后凶手才行。

都敢杀皇子来威胁皇帝,真的是太可怕了!

崇祯皇帝想着这些,不时看看天色,虽然表面看起来没异常,但他的内心,却是有点急起来了。

王承恩为什么还不来,是事情没办稳妥么,还是什么地方出了纰漏?

他正在想着呢,殿外忽然传来动静。

崇祯皇帝抬头一看,发现是王承恩来了。他顿时大喜,不过也只能暗暗欣喜,就和平时一样,没管太监的交班,依旧在做自己的事情。

等到王承恩交班完成之后,他才放下御笔,抬头看向王承恩,双方一对眼神。

崇祯皇帝看明白了,于是,他便站起来,装出担忧之色道:“摆驾启祥宫,朕要去看看贵妃。”